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整体风险降低 专家建议适当配置结构性理财产品

2013年10月11日 13:39    来源: 信息时报     王文佳

  结构性理财产品具有灵活的产品设计、丰富的挂钩标的、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杠杆获得高收益等特点。今年以来,中资银行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上相继发力,结构性理财产品开始受到市场的青睐。

  有分析称,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理财业务也将逐步回归到“代客理财”的本质,而基于风险定价的结构性产品符合这样的要求,是银行理财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外资银行是主力

  中资银行在发力

  来自普益财富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8月,我国境内共有39家银行发行过结构性产品,发行数量总计7735款。其中,外资银行是发行结构性产品的绝对主力,13家外资银行共发行结构性产品5357款,占市场总体份额的69.26%。在外资银行的结构性票据类产品,接近半数的投资币种集中于美元,几乎所有外资银行都发行了美元结构性票据理财产品;其次发行较多的是澳元产品,产品的到期收益率较高。

  今年以来,中资银行发行结构性产品的步伐也在加快。中资银行开始通过在产品中嵌入衍生金融工具来博取更高的潜在投资回报率,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据普益财富统计,中资银行结构性产品的占比由2012年的28.86%上升为今年以来的44.81%。除了各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外,城商行也加入了结构性产品发行的行列,如杭州银行和湖北银行,均已发行了结构性理财产品。

  另据信息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地区在售的美元结构性票据理财产品就有91款,其中多以外资银行为主,而中资银行则有交行、招行、农行、北京银行等几家银行涉及。从公布预期收益率的产品来看,多数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均高于5%,如农行发行的一款美元6个月保本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就达到5.05%。

  整体风险降低 收益开始凸显

  投资风险一直是普通投资者对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一大担忧。不过,近年来结构性理财产品更加注重风险控制,与此同时,产品的收益优势也开始凸显。普益财富研究员魏可对信息时报记者说:“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近两年来结构性产品在设计层面更注重风险控制,保本机制明显增加,尤其是外资银行,近两年来结构性产品出现了‘保本化’趋势。”

  他提到,在期限设计方面,结构性产品期限有所缩短,88.22%的产品保证本金,且大部分产品挂钩汇率,在标的资产的选择方面首先规避了较高风险,这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结构性产品在挂钩标的选择、结构设计等方面更贴近国内市场,整体风险有所降低。同时,部分银行不断在产品结构上进行创新,开发新的结构性产品,如招行同时推出分别看涨和看跌同一挂钩标的表现的两款产品,为看多和看空标的表现的投资者都提供了可选的投资工具。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市场整体的收益率水平为4.48%左右。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结构性产品的收益优势再次凸显,今年不少产品的到期收益率都在6.00%以上。如某银行4月18日到期的“黄金表现联动(看跌)理财计划”,投资期限90天,到期年化收益率为7.6%,这在当前市场状况下收益水平位居前列。

  魏可建议,投资者在投资组合中配置一些风险相对较低、结构设计安全度高、投资领域熟悉的结构性产品,不失为一种好的投资方式。他提到,从产品的到期收益来看,风险较高的结构性产品到期收益也较高,近两年到期收益最高的产品均为结构性产品,如某外资行一款挂钩原油的结构性产品,投资期限6个月,到期年化收益率就达到了6%。

  据了解,目前,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仍然是结构性产品较为热门的投资方向。由于欧美资本市场去年以来的上佳表现,目前,不少外资银行都选择将资金投向欧美成熟市场,挂钩欧美股市股票价格、指数等,投向成熟市场投资基金、挂钩欧美国家货币走势等的产品数量有所增加。据普益财富统计,截至今年8月,国内发行的结构性产品挂钩于汇率的产品市场占比达到30.82%,其次是利率挂钩标的,市场占比为21.28%,二者占据了半壁江山。

  小知识

  什么是结构性理财产品?

  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在交易结构中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一类理财产品,按照银行对资金投向是否自主管理,可将其分为结构性存款和结构性票据。其最终收益由挂钩标的在投资期中的表现决定,同时也取决于产品的收益设计方式。根据挂钩标的的表现,常分为三类:一是看涨看跌型,即产品挂钩单一资产(或一篮子资产)价格,产品最终收益与挂钩标的的表现正向(或负向)相关,这类产品的收益取决于需要投资者判断标的资产走势的方向。二是波动型,即挂钩标的资产涨(跌)幅的绝对值,因产品最终收益只与波幅绝对值的大小相关,投资者都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三是设定区间型,即对标的资产的价格表现设置一个价格运行区间,若价格落入此区间,则投资者获得高收益。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