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理财走过多事之秋 2014年或蜕变

2014年01月20日 10:09    来源: 金融时报     

  在过去的十年当中,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从2004年1000亿元的发行量,增长到2013年三季度末资金余额接近10万亿元,并在很多年保持了100%的增长率,不仅成为普通百姓投资理财的首选,也逐渐成为商业银行近年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然而,进入2013年后,银行理财却遭遇“流年不利”:先是几起兑付风波搅乱市场和投资者信心,虽然负面影响并未进一步发酵,但却给如火如荼的银行理财市场蒙上了几多阴影;与此同时,理财业务中“非标”投资愈演愈烈,其隐藏的弊端和风险日益暴露,也让这一业务背负了“影子银行”、“庞氏骗局”的指责。而真正令市场风声鹤唳的是去年3月27日,银监会公布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一业界称之为“8号文”的监管重拳,直击此前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普遍做法,要求商业银行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的低者为上限。

  “8号文”甫一出台,就给银行理财市场带来巨大震动,规模达到数万亿元并且仍在急速膨胀的银行理财资金由此被套上“紧箍咒”,其连带反应甚至一度引发资本市场的金融股全线下跌。事实上,这仅仅是监管部门规范银行理财市场的序幕。紧接着,去年5月9日,中债登以窗口指导的方式,要求一些商业银行即日起在银行的自营账户与理财账户以及理财账户之间均不得办理债券交易结算。此举切断了两类账户间的债券交易,顺应了“8号文”对于“资金池”理财模式的规范,一方面减少了利益输送,另一方面也促使“资金池”产品向“8号文”要求的单独管理、单独核算、单独建账的方向转变。

  去年6月14日,银监会又下发《关于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一期)运行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设计的理财产品实行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报告和信息登记制度,理财产品需逐一报告,包括申报、发行、存续、终止登记,对理财产品信息披露进行了详细规范。随后,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执行“8号文”情况展开检查,要求各银行对非标资产进行摸底。

  短短几个月内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密集出台,让银行理财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也使得行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浮出水面。事实上,“8号文”的出台,让一些银行措手不及。不少银行不断膨胀的“资金池”在支撑起庞大理财业务的同时,内部实则是一笔糊涂账。不仅没有单独建账管理,更做不到产品与项目逐一对应。至于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信息公开透明更是难以实现。

  可以说,在经历了1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银行理财业务开始面临整顿与规范。而对于理财业务的整顿和规范,不仅是由于市场长期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以及存在的系统性风险,也是经济和金融大环境变化下理财业务本身面临着调整与转型的必然。不可否认,银行理财业务在我国金融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充当了存款的替代品,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和资产证券化进程,也丰富了金融市场投资工具,增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此外,银行理财能够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中为投资者带来较为稳定的收益回报,满足投资者需求。然而,面对金融脱媒加剧,信托、基金、券商、保险等众多机构进入理财市场,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和业务必然受到冲击。特别是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隐含的“刚性兑付”色彩,更让这一业务面临极大的风险。如果不能及时整顿规范和调整转型,其发展瓶颈乃至行业性生存危机很快就将到来。而在去年6月份银行业发生的流动性异常波动中,银行理财资金因纠缠其中,对于流动性以及信用风险的发生也难辞其咎,因而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对于银行理财的出路,无论监管层还是银行自身都已达成共识,即回归代客理财本质,成为连接基础资产与投资者之间的资产管理业务。换句话说,银行理财将向资产管理转变。用某业内人士的话说,从靠“借给人钱赚钱”变为靠“给人管理钱赚钱”。而这一转变当中,一个核心就是,彻底摆脱以往银行理财产品中“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让投资者而非银行自身承担投资收益和风险。而从银行角度讲,当务之急是将理财业务与存款贷款业务划清界限,建立起风险防范隔离墙,实现理财业务机构和运营与存贷款业务机构和运营彻底分离,把理财业务从与存贷款业务的交织关系中剥离出来,单独加以管理和监管。

  尽管面临一波又一波整顿风暴,银行理财市场仍在举步维艰中持续增长。根据有关专业机构的统计,仅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2.9万余款,募集资金规模约达19.3万亿元,已接近2012年全年的发行水平,同比分别增长38.1%和37.2%。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银行理财也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去年10月份银监会推出“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资产管理计划”创新试点,不仅“非标”业务和“非标”投资逐步走向标准化,银行对直接融资市场的参与度也大幅提升,一种由银行主导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已然形成。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疏,而不是堵”的监管思路,将进一步推动银行理财向资产管理转变。

  随着未来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更加多元化,利率、汇率完全市场化,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市场空间将全面打开。相比于传统银行业务,未来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将迎来更大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前景。而在这一过程中,银行理财能否在银行业务转型和角色转变中发挥旗帜性作用,一方面需要为理财向资管业务转变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必须及时改革当前已不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模式,包括内部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技术、工具等。

  近日有媒体披露,银监会已经成立银行业改革领导小组,负责银行业相关改革的顶层设计及整体推进,其中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治理体系成为了当前最为迫切的两项改革。据称,在理财业务的改革方案中,当前可在银行内部设立事业部,统一设计产品、核算成本、控制风险,其他部门和分支行只负责产品销售,不能开发产品。同时,对不同银行采取分类管理,不是所有银行都能做理财,风险控制能力弱的银行原则上不能做理财业务。

  2014年伊始,银行业又一轮改革大幕已经拉开,理财业务也将在这场改革中实现自身的蜕变。谢利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