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基金经理打新众生相:几家欢喜几家忧

2014年01月13日 08:23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IPO重启的首周已经过去,在新股发行很密集的情况下,作为打新的主力,基金经理是如何参与打新的?打新逻辑又是什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基金经理,梳理出不同基金经理的打新策略逻辑。

  询价偏低致出局/

  冯小强(化名)是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管理着20亿元规模的股票型基金。担任多年基金经理的冯小强此前从未参与过打新,但是,停滞一年半的IPO重启之后,这次冯小强改变了他之前的策略,也开始打新了。

  一直以来,冯小强认为打新是一桩性价比不高的生意,“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地方投一点,在那个地方投一点,中的很少,量也不大,对净值来讲,贡献也不大,”他认为,还是买点二级市场上的股票对提升净值效果好一点;另一个原因是,尽管从打新的历史数据来看,打新多数是赚钱的,但是必须靠频繁打新才能赚到,也就是需要每次都打,很耗费精力。

  这次冯小强改变了以前的策略,他表示,年初大家都很迷茫,对市场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判断,且暂时不用担心基金排名,本钱还是有点的,拿去打新是比较好的选择。

  “有一些新股确实不错,遇到这类股票会去打,”冯小强称,已经看中了好几只。

  上周,冯小强参与了我武生物的询价,但因为价格比预想中的要高很多,最终也没成功。

  冯小强认为,大家对新股热情高涨,发行价肯定不低,一般来说,人多的地方机会不多,中不到也很正常。

  首轮公司多是创业板股,估值都不低,在冯小强看来,现在创业板的估值泡沫已经很大,其实奥赛康事件,对大家的冲击还是很大的,新股未来上市后是涨还是跌,还说不准。

  冯小强认为,IPO新政实施之后,便没有了“超募”一说,以前新股IPO即使估值很高,也有不少超募资金,上市公司手上钱多,可能会拿这些钱去搞一些并购等业务,如此一来公司短期的成长性便会较高。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新股发行价格高,还没有超募,这些公司短期内的情况难以超预期,所以还不如以前的股票。他表示,现在新股估值比较高,上市之后空间或许不大。

  冯小强称,打新只能算是凑热闹,中签率太低,如果看中的股票真中签了,那就是意外之财。他强调,现在一直忙着调研,毕竟主要工作是资产管理,投资二级市场才是关键。

  打新只为博取差价/

  曹红(化名)是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管理着7亿元的基金,对于打新,他是积极参与的。

  曹红认为,基金积极参与打新的逻辑是合理的,毕竟打新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机会。从历史数据来看,打新是很少亏钱的,算是无风险收益,顶多损失点基金的时间成本。出于对基民利益的考虑,能赚点就赚。曹红强调,参与打新不是因为看好某只新股,也不会因为觉得新股价格合适、或者公司基本面很好,便一直持有,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新股上市第一天都会抛掉。

  曹红表示,打新和投资不是一个体系,投资会考虑以后公司的发展,拿得长一点;打新则是短期的,更看重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差价,如果缺乏潜在的差价,可能就会警惕一点。他认为,“新股停了这么久之后,之前很多有问题的拟上市新股也已经撤了,剩下的这些新股基本面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家放心大胆地去炒新股。”

  实际上,创业板股票IPO价格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创业板指数的上涨,上周创业板指又逼近历史新高。

  不过,密集的路演,让这位基金经理更加忙碌,“太密集了,一下子出四十多家,都没时间调研了”。

  以前公司IPO,会到每家机构去路演,如今在新的制度下,担心这样的单独沟通有透露价格的嫌疑,取而代之的是统一开个发布会,基金公司多会派研究员去沟通。

  打新过程中最难做的是猜价格,询价区间实在是太窄了,而且这是由承销商来决定的。曹红告诉记者,大家都会在公允价值区间集中报价,并且尽量往中间去报。但实际情况则可能是,主承销商完全有可能找几个机构提前通气,说我们要把区间定到什么地方,让他们报在这个范围内。“这样的报价机制,机构要和主承销商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配售的可能性才更大。”

  成立专门打新基金/

  上海一位基金经理王荻(化名)在新股中签后大呼“运气太好了”。谈及打新秘诀,他表示,一是前期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包括对打新流程的研究很透彻,其次是和承销商以及发行人的沟通很充分。

  王荻所在的这家基金公司对打新尤为热衷,公司甚至成立了专门打新的基金。

  他表示,“我们会基于对基本面的分析,同时,券商会给我们一个估值区间,再加上公司打新的产品多,产品报价的偏离也比较大,中的可能性也更大”。

  王荻认为,IPO今后会越来越多,连续中的可能性也有,但对于基金公司来讲,头寸的管理、风险的控制,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王荻告诉记者,从新股的基本面看,目前有亮点的公司并不是很多,只不过这次证监会有指导,所以价格不会报得太离谱,大家觉得相对比较便宜,因此才会踊跃参与。

  他表示,现在机构打新的热情比较高,人太多,可能就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但现在的问题不在于你判断得准确与否,而是不一定买得着。今后IPO供给会增加,未来发行频率可能更高,当大家热情没这么高涨的时候,基金作为买方,可能会精挑细选,到时候机会反而可能更大一些。

  他进一步表示,从长远来看,注册制实施的时候,将会有更多的IPO出来,到时比拼的是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和定价能力,识别哪些IPO的价格更有吸引力。

  (王瑞)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