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光大证券股价创新低 11只难兄难弟皆因“带病上市”

2014年01月10日 09:06    来源: 大众证券报    

  截至昨日收盘,两市有12家上市公司股价创上市以来新低,其中,2013年沪市唯一的一只新股,首家“B转A”公司浙能电力在首日爆炒后也震荡走低,收盘报6.53元/股,最低报6.48元/股。其他公司还包括*ST二重、*ST超日、光大证券、郑煤机、洛阳钼业、三钢闽光、章源钨业、陕鼓动力、柳钢股份、中煤能源、昊华能源等。

  “带病上市”难掩真面目

  剔除上市时间较短的浙能电力来看,在此前一轮IPO重启期间上市的公司中,即2009年6月至2012年11月间,有8家公司股价创出新低,集中度较为明显。包括*ST二重、*ST超日这两家ST公司以及权重较大的光大证券、昊华能源、陕鼓动力、洛阳钼业等。

  事实上,除洛阳钼业2012年10月上市外,其他公司均是2009年6月新股开闸后,于一年半以内上市的公司。分析人士表示,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股停发8个月有余,不排除一些急需资金运转的企业突击上市、带病上市的可能;从而造成业绩变脸,被投资者用脚投票。

  比如,*ST超日于2010年11月18日上市,但是上市之后2011年就已经亏损5478万,2012年亏损16.76亿元,公司预计2013年仍将继续亏损,亏损额达8.3亿-9.9亿元,将会被暂停上市。然而,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上市之前业绩表现优异,2007-2010年的净利润分别为8296万、8612万和17000万。数据还显示,该公司IPO发行价为36元/股。目前该股股价经过复权以后仅为2.06元/股,这也是*ST超日昨日的跌停价。而如此巨大的反差,这既有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依然严重,经营形势严峻的原因;也有当初一干机构“不作为”所致。

  欲增自信但“缺医少药”

  记者观察进一步发现,这12家股价创新低的公司中,除二重重装首日破发外,其余公司上市首日都遭遇爆炒;其中,章源钨业首日暴涨130%。

  资料显示,章源钨业首发价格为13元/股,首日开盘价为28元/股,收盘报29.92元/股,涨幅达到130.46%。此后,该股震荡下行至21元附近后有再度获得拉升,最高攀至50.80元/股。不过,该股仍以上市以来的最低价报收,为16.27元/股,这也跌破了此前公司拟定的增发价16.84元/股。是什么原因导致公司股价创新低呢?

  “公司无法左右二级市场股价表现,只能说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正常。”章源钨业证券部工作人员告诉《大众证券报》记者:“最近有不少投资者来电咨询股价问题,我本人也注意到同行业部分公司股价近期也不断走低,这可能跟行业背景、市场环境有关。”而对公司大股东是否有增持股份,维护市场信心的意向?该工作人员表示,截至目前尚未接到大股东类似表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公司对于股价创下新低束手无策,而对于改善业绩表现也只是寄望于宏观环境的变化。比如三钢闽光预计2013年扭亏,其去年下半年形势有所好转,库存下降,钢材销售情况不错;但也预计未来较长时间内,钢铁行业将处于微利经营的状态中。

  新股成长需业绩为纲

  时值新一轮新股开闸,而过往新股的股票价格迭创上市以来新低,这又有何警示呢?

  北京一位券商策略分析师告诉《大众证券报》记者,就目前看,由于市场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的不同,新一批IPO上市公司大多有政策兜底,参与申购的价值较高。不过,未来新股的成长性仍有业绩表现所确定。如果梳理目前的新低股可以看到,产能过剩、主营业务单一,以及受“黑天鹅事件”影响的光大证券等都是不确定性因素。目前,不少投资者打新奉行“开盘就卖”的四字诀,因此,个股后市能否有合理的估值溢价就更需要基本面作为支撑力。

  该分析师还表示,投资者要避免炒作新股,不少创新低的公司股价上市之初也有好的表现,但最后站岗的还是中小投资者。

  就在去年底,深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博彩”心态参与炒新,绝大部分会被“套牢”。比如2012年参与新股上市首日买入的账户中,截至当年底亏损账户占比56.2%,户均亏损0.59万元,户均亏损率10%。


(责任编辑: 关婧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2013十大证券法律事件      2013年12月28日
  • · 基民也开始起诉光大“乌龙”      2013年12月25日
  • · 光大证券收到证监会处罚书      2013年12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