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民也开始起诉光大“乌龙”
股民起诉光大证券内幕交易案再获新进展。继12月2日上海二中院首次受理投资者起诉光大证券内幕交易案之后,昨天上午,上海市二中院再次受理了一位基金投资者及一位股指期货投资者的起诉。至此,光大证券内幕交易涉及的股票、股指期货和基金的案子均已被受理。
昨天,上述两位投资者的代理律师上海市华荣律师事务所许峰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此次上海二中院受理的两个案件,采用了两个案由,分别是期货内幕交易责任纠纷及证券内幕交易责任纠纷。其中,基金投资者购买的是上证50ETF基金,这是光大内幕交易案第一宗投资基金成功受理的案件。
据悉,两个案件的案号分别为(2013)沪二中民六(商)初字第33号和34号。此前,上海二中院于12月2日受理的案件案号为32号。起诉的那位期货投资者,是在8月16日下午1点到2点22分之间做多IF1309股指期货,在同日下午收盘前已全部平仓,共造成损失约55万元。而那位基金投资者则是在8月16日下午1点到2点22分,买入了ETF50基金近七百万份,后在8月20日到23日之间将基金全部卖出,造成损失20余万元。
许峰表示,通过前期案件的受理,已基本把握法院对光大证券内幕交易民事赔偿系列案件的处理思路。目前来看,投资者如果想提起索赔,至少要满足如下条件之一:(1)在2013年8月16日13时至14时22分之间买入IF1309、IF1312股指期货合约及其对应的300只股票的投资者;(2)在2013年8月16日13时至14时22分之间买入180ETF基金、50ETF基金及其对应的二百余只股票的投资者。
业内人士称,在涉及股票、股指期货和基金的案子均经过审核后,其他投资者索赔案件,应该很快也会得到受理。接下来,后续相关索赔的受理将会畅通无阻,而投资者对于光大证券的内幕交易民事索赔有望进入高峰期。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