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7日,基金开元、基金金泰的设立正式开启了我国基金业发展的篇章。从产品发展轨迹来看,封闭式基金是我国最先发展的基金品种,直到2001年才出现了开放式基金的身影。封闭式基金基于资金运用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等特点受到了投资者欢迎,但其长期处于折价状态、上市后不能申赎的问题则制约了其发展。根据天相统计,截至2013年12月24日,我国共设立了54只传统封闭式基金,有35只已终止上市,目前正在运行的19只中,在2014年度将有13只基金转型,传统封基正走向“稀缺”。近年来,基金产品新设虽不断创出新高,但自2002年以后就没有新的传统封闭式基金设立。
如按此趋势发展下去,传统封基将很快走向消亡。是这类产品确实不能满足投资者需求?还是有其他原因,值得探究。我们认为造成传统封基日渐式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传统封基确实存在长期折价及上市后不能赎回的问题。
此处传统封基是指,可在二级市场交易,封闭期一般在5年及以上,封闭期内份额保持不变的基金。根据天相统计,截至2013年12月24日,目前正在运行的19只传统封闭式基金整体加权平均折价率为9.38%。其中,将于2014年到期的13只封闭式基金整体折价率相对较低为6.28%,而另外6只传统封基的整体折价幅度则高达17.2%,可见传统封基普遍存在折价现象,而且即使临近转型,仍有一定幅度的折价。由于在封闭期内份额保持不变,因此上市后投资者就不能申赎,只能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进行流通,且变现时往往面临折价问题,给投资者带来了不便。但对于纯粹的二级市场的交易者来说,这一问题则可忽略。
封闭式基金除有上述缺点外,其产品优点也较为突出。一方面,相对于开放式基金其二级市场交易成本较低,对交易型投资者有较大吸引力;另一方面,资金利用效率高,由于封闭运作基金经理不用为应付实时申赎保留部分资金,且可运用杠杆进行投资。因此,封闭式基金业绩一般好于开放式基金,这点在封闭式债基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
传统封基对于纯粹的二级市场交易型投资者来说,优势较为明显;而对于参与一级市场申购的投资者来说,只要在产品发行时采用适当折价发行等方式,这一问题也可解决。另外,近年来将传统封基与开放式基金特点结合的产品,如:定期开放基金、ETF、分级基金等,也有益探索。
其次,销售渠道所限。
“好酒也怕巷子深”,有好的产品但没人销售依然不行。从我国公募基金目前的销售格局看,已较为完备,且数量较多。包括基金公司直销,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咨询机构、第三方基金销售等代理销售。根据中国证监会数据,截至2013年11月末,我国已有216家机构取得了基金代理销售资格。
但从实际销售意愿来看,只有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愿意销售封闭式基金。因为封闭式基金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可产生交易佣金,而且对于银行等其他销售渠道来说,销售封闭式基金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客户资源会流失到证券公司。另外,从实际基金销售能力来看,银行近几年基金销售市场份额一般在60%左右,而券商则一般不足10%。封闭式基金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基金销售渠道所限。
最后,管理人发行动力不足。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对于传统封闭式基金,基金管理人也存在发行动力不足的问题。从已有的54只传统封闭式基金数据来看,基金份额一般为5亿至30亿份,对基金公司管理费贡献相对有限,且封闭期多为15年,有一只10年。在这么长的封闭期内基金份额保持不变,对于靠收取管理费为生的基金公司来说,确实很难抗拒开放式基金的诱惑。
但封闭式基金在封闭期内可为基金公司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不用每年担心持续营销的压力,以及相应的不必要营销成本负担。因此,可考虑适当缩短封闭式基金的年限,如:5年、3年等,用以平衡管理人和投资者之间的矛盾。
综合来看,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封基正逐渐走向消亡,对于推动我国基金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这一基金类型,是否应继续存续?值得思考。是该产品确实不适应投资者需求?还是管理人、基金销售渠道为利益所绊?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