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行刚满3个月。28.78平方公里的区域已经成为中国最引人关注的一块改革热土。3个月来,这片热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投资者从中可以嗅到哪些商机?
作为“2013中国智慧金融高峰论坛”主讲嘉宾,全程参与自贸区框架文件起草的张湧博士侃侃而谈。在他看来,上海自贸区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试验田,是中国金融大爆炸的引爆点。对于广大浙江企业来说,这里更是投资、贸易对接国际的制高点;在自贸区就业的普通人有机会便捷地炒美股,炒纳斯达克的中概股。
温商抢注
冲着改革预期而来
自贸区改革到底是作秀还是务实?张湧的观点是关键看市场、企业认不认同,买不买账。
从挂牌第一天开始,上海自贸区里人气最旺的是综合服务大厅,有意前来入驻自贸区的企业络绎不绝,其中有很多浙商,商业神经敏感的温商尤其多。
“温州企业进入自贸区可以用生猛来形容。”温州某商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500家温州企业提交了在自贸区注册的申请材料。
这些消息,张湧也有所耳闻。”浙江企业主动参与,共同建设,这是和自贸区的良性互动,也是分享自贸区改革红利的理性行为。”张湧从人头攒动的热闹背后,读出一些新的信号,“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地、有限度地、有管理地开放,现在,中国有必要再开放,跟新的更高标准的国际贸易规则全面接轨。”
张湧说,如果以前中国经济是1.0版本,那么有了自贸区的加入,中国正在打造经济的2.0版本。浙江企业希望在更高更开放的平台上捕捉更大机会,这种心情和举动完全可以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贸区体现的创新精神(负面清单管理)、平等精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开放精神(金融、投资、贸易的便利化甚至自由化),这些都非常契合浙商精神。”他认为。
溢出效应
远大于虹吸效应
与上海自贸区热效应相伴的,还有一个热词:“虹吸效应”。简单地说,自贸区会在短期内吸引走各地的高端生产要素。毗邻上海的浙江,也有过担忧。
“从短期来看、从表面来看,上海自贸区似乎有一定的虹吸效应,但是从中长期看、从本质上看,溢出效应远远大于虹吸效应。”在张湧看来,从地缘经济上看,上海自贸区并非是上海一个城市的单一“试验田”,而属于整个长三角经济群,也可以说是中国的。
因此,上海自贸区不是针对单一城市的“政策红利”,而是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张湧接着分析,从自贸区金融政策受益的将不仅是上海本地的企业。全国各地、尤其是长三角的企业有望通过开立上海自贸区离岸账户、自由贸易账户,更加灵活地利用海外的资金,同时实现中国资本走向国际。
“自贸区时代的长三角格局——双赢共生。”张湧描绘了一幅贸易生态图:以航运为例,上海主要做离岸贸易,做全球供应链管理,货物不必一定经过上海的口岸、港口,但是合同在上海签订、资金在上海结算。浙江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则是做口岸贸易。上海的航运中心以后应该学习伦敦的做法,主攻航运金融,相当的集装箱吞吐量将由舟山和宁波承接。
“浙江和上海不存在竞争的关系,浙江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上海自贸区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张湧表示。
金融创新
是自贸区重磅武器
上海自贸区有着独特的定位,已超越贸易的概念,金融创新是重磅武器。
随着央行关于金融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30条意见(下简称30条)出台,给予了自贸区很大扶持空间,更是激发了投资者无限想力。“中国金融机遇期将到来,自贸区是一个引爆点。”有着深厚金融背景的张湧断言,因为它解决资本管制放松的问题。
“看着央行的30条政策,字字珠玑,针针见血。”张湧分析,尤其是最核心的第5条,无论是对普通居民还是跨国企业,都是极大的利好。
”过去国内一些企业在新加坡等地设立的所谓‘窗口’公司,现在可以直接放到上海自贸区。最关键的是,国内非自贸区的资金可以调度到上海自贸区,并从自贸区出海,反之使然。”在他看来,这就意味着一通百通。比如杭州的企业,可以从香港、新加坡获得资金成本非常低的融资,先调度到自贸区的专用账户(FTA),然后再调度到杭州的普通账户。反过来也一样,资本投资到美国,过去很麻烦,现在完全利用自贸区的FTA作为跳板。
张湧表示,对于跨国发展的外贸企业来说,好处显而易见。比如跨国企业产业链全球化,在越南采购,泰国加工,卖到日本,这种贸易新业态,因为货物都没有发生在国内口岸,收汇付汇都很麻烦。但是在自贸区内,只要有合同,外汇就可以自由进出。
对于个人来说,自贸区的金融创新也有无限想象空间。在自贸区就业的中国公民,可以开设海外的证券账户,把人民币兑换成外汇,到海外做股票。这样,就实现了过去所说的类似“港股直通车”、中国老百姓参与海外证券投资等功能。同时,在自贸区就业的外国公民,可以开设A股账户,把外汇兑换成人民币直接投资故事,这个类似QFII的个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