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调控渐转向长效机制 资金“弃楼入股”力度有限

2013年12月30日 07:23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在2013年一直表现火爆的房地产市场,临近岁末却突然“刹车”。各地的调控细则纷纷出台,使得多个大中城市的房产销售行情转淡。随着调控政策转向以长效机制为目标,利用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抑制房地产泡沫的预期出现,2014年的房价涨势有可能将趋于缓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也将逐渐变淡。

  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是否能够再次赢得投资者的青睐?

  长效机制压楼市投资空间

  2013年12月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与以往不同的是,在2013年的会议中,提到有关房地产的只涉及“廉租房”、“公租房”、“保障房”等方面,对于房地产调控却并未提及。这也意味着,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将从行政手段为主的方式,逐步转变成市场主导的方式。

  1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署的2014年财政工作中,房产税立法、消费税制度完善等改革列入日程。

  天相投顾分析师石岩表示,通过房产税等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有利于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通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从而有效解决高房价问题。同时,政府主导保障房、公租房等建设,也将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

  “房地产价格已处于一个相对高点,投资性购房将面临短期内难以获利转手的尴尬情况。因此目前若再将房产作为投资品投资,风险会加大,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亿房网市场研究部罗兴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房地产市场已不再适合作为投资品,那么,投资房地产的资金瞄准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在投资领域,房地产行业和股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对立情形,从投资的保值增值上来看,过去的数年间,房地产市场远远领先于股市,其全面上涨的态势也强于股市结构性上涨的情况。因此,投资者的目光自然首先投向了房地产市场。

  但随着房产税、保障房建设等一系列深层次改革逐步推进,房地产市场将经历去泡沫化和去投机化的过程,而这将对股市产生直接影响。该分析师认为,“首先,去投机化将使大量的资金从房地产行业中撤离,其次,会使其他行业领域的投资上升,使经济转型能够全面活跃起来。”

  他认为,由于房地产行业囤积了大部分资金,导致全社会资本平均收益下降,资金就必须寻找到新的投资渠道。而证券市场目前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新股发行改革、优先股的推进等,为构建股市的良性循环,吸引场外的增量资金提供了条件。而这正好能够给从楼市撤出的资金提供一个新的投资选择。

  不过,该分析师也表示,由于地产行业囤积的各路资金过于庞大,撤离楼市和流入股市的程度还有待观察。在市场资金面整体趋紧的情况下,资本市场能够对这些资金产生多大的吸引力,还是未知数。

  “弃楼入股”作用几何?

  2013年房价持续高涨的现状引发了市场对2014年楼市调控新政出台的预期。此前每当楼市调控政策出台之际,市场上总有“资金弃楼入股”的呼声,不过从市场表现来看,这一说法还有待观察。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了过去几年较为重大的楼市调控政策后发现,历次政策出台后,股市涨跌表现不一。

  2010年4月17日,为了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被称为“新国十条”,其中提出了停发第三套房贷款、遏制外地炒房者以及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不过,上证指数在政策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 (2010年4月19日)大跌4.79%,随后的三个月内持续下跌,从3000点一线一直下探至2300点附近才筑底回升。

  2010年9月29日,国家有关部委要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当时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调控政策”。这一政策出台后,A股出现了明显反应,自2010年9月30日起,上证指数从2600点附近一路上涨至3100多点,在短短26个交易日内涨幅超过20%。不过,这一行情没有持续太久,股指随后再度陷入震荡调整。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公布八条最新楼市调控政策,被称为“新国八条”,这一政策强化了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其中提出二套房首付比例不得低于60%。该政策出台后,同样触发了A股的一轮反弹,沪指从1月27日的2700点左右经历了近三个月的上涨并突破了3050点。

  到了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出台“新国五条”政策,提出对二手房征收差额20%的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的出台正值A股上行至2400点的高点,股指随即出现调整。

  “从上述表现来看,‘弃楼入股’虽然在市场上呼声很高,但真正从楼市流向股市的资金却并不多见,虽然也有楼市调控带来的股市反弹,但反弹的高度以及持续性都并不理想。”一位私募人士向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