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其实不缺钱 缺的却是好项目
年关将至 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不足 资金错配凸显
年关将至,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不足,拆借利率飙升,民间借贷利率也水涨船高,无抵押的贷款利率已经飙升到30%~50%,有抵押的民间借贷利率也上升到25%。资金价格上涨,实体企业会否受影响?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实体企业中,房地产公司是资金的吸水池,最渴盼资金,而对许多制造业而言,目前最渴盼的不是资金,而是市场需求。事实上,很多投资人手里握着大批资金却找不到好的项目可投资。
文/记者陈海玲、李婧暄
现象1:房企转向民间借贷吸金
市场庞大的资金去哪了呢?记者发现,房地产仍是资金的吸水池。
近期有40家左右上市房企蜂拥而上公布再融资方案,拟募资规模将近千亿元人民币。继二线地产公司频频传来再融资方案后,龙头房企招商地产的一纸公告使得房地产再融资开闸的预期越发强烈。11月29日,招商地产公告称,公司65亿元定增方案已获得了证监会受理。这是近40家上市房企非公开发行预案中的第三个被受理的预案,而这批将近千亿规模的预案中,尚无一例成功发行。再融资未开闸,一些房企转向民间资金,广州市中庸有额贷款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昨日坦言:“年末辗转寻找资金的企业以房地产业为主。”
四大龙头股的三季报数据显示,今年1~9月,保利地产、金地集团、招商地产的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均有所下降,仅万科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同比大幅上升245.53%。在房企经营现金流大幅下降的背后,实际上却是疯狂拿地。自11月以来,招商地产四次出手拿地,拿地总金额约为65.44亿元。
但楼价已经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在广州市场上,原来紧俏的房地产市场风气悄悄地改变了——人流拥挤的地铁口,社区、街口不时有扛着广告牌的三三两两的房地产中介人员。而北京市二手住宅市场出现明显降温现象,业主挂牌报价和实际成交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下滑,部分房源房价下降幅度超过了10%。
现象2:小微制造企业融资成本超8%
其他实体企业情况如何呢?不少制造业的高管表示,目前最为担忧的是市场需求,而不是资金。
东菱威力电器总裁刘亮透露:“这两年的市场越来越差,产品积压厉害,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企业借更多的钱去扩产或维持生产是不正确的,只能勒紧腰带,勤练内功,保存实力。”
纸业的日子也不好过。本报记者在珠三角的纸厂里看到了堆积的大量挂历和纸产品。
不少企业反映:这段时间销售速度放缓,资金回流慢,未来市况仍然不乐观,如果借钱,说不定让企业死得更快。
据了解,今年以来,虽然银行加大了对小微企业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但大多银行还是为了“逐利”,对小微企业依旧“嫌贫爱富”。
“按照一般的贷款利率,大型国企的融资成本在6%左右,而一般企业的融资成本在7%,小微企业则达到8%或者更高。”某大型商业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李先生告诉记者,这其中,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会特别将额度往小微企业倾斜。
李先生表示,这也导致了有的企业虽然很“饥渴”,但在发展阶段得不到资金,甚至要花费高额的融资成本,而做大之后,往往就会出现多家银行争着给它融资的局面。事实上,如果银行做通道将贷款以信托等方式放给部分企业,还能获得10%或者更高的利率。
现象3:投资者有钱找不到好项目
实际上,市场并不缺钱,缺的仍然是好的项目。记者采访多家借贷公司、投资公司了解到,目前最头痛的事情是:找不到合适的项目。
著名风投专家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表示:“中国总体M2水平世界第一,怎么会缺钱呢?中国缺的是好的可以投资的项目。日本上个世纪也很有钱,全球四处买地买楼,但其经济此后停滞了二十多年。为何?因为他们没有了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市场资金没法流动,没法发挥效率。”
瑞穗证券亚太公司董事总经理沈建光表示:“M2庞大,但仍然显得资金紧张的关键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协调问题。目前不少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进入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凭借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财务软约束,挤占了大量金融资源。”
未来:企业融资成本易升难降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数据显示, 55%接受调查的银行家认为,期限错配是影响6月流动性的最主要原因。华泰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徐彪认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目前来看要全面缓解很难,“无论是M2 还是信贷,都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关,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情况下,肯定会导致流动性不足。如果地方政府、房企等需求没有下去,而货币的供给又跟不上,资金价格高企,很难让资金面进一步宽松。”
与此同时,目前,机构预计明年M2增长13%,新增人民币信贷增长9万亿元,与今年的目标值保持一致,以体现稳健原则。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认为,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大背景下,明年我国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易升难降。此外,有观点认为,由于政府控制影子银行的决心以及IPO的重启,明年初中国货币市场出现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频率将上升;明年上半年货币市场波动性将加大,因投资者将大量贷款用于投资IPO。
(责任编辑:邢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