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乐居模式:让社区小型养老机构遍地开花

2013年12月23日 10:53    来源: 北青网    

  中国独生子女父母开始步入老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上升,已成为我国当代社会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到2015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这个巨大的市场刺激着养老产业需求的增长,同时也呼唤着政策保障下多元化的力量共同参与,开辟更多养老新路。——题记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社区的王汉相老人今年84岁,2012年年初,由于老伴身体原因,以及老年人特殊的生活习惯等问题,养老开始成为全家人的一块“心病”。抱着不愿意麻烦子女的念头,老人动了自己住到养老院的心思,从提出想法不被子女理解,到最终选定离家不远的乐居老年公寓,全家人经过了不少的考察和磨合。如今,将近两年时间过去,王汉相老人告诉记者:“乐居,就是我的家”。

  2012年3月,在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电子城小区内,乐居老年公寓蹒跚起步。公寓占地600多平米,是依托社会资金利用社区原有建筑兴建的一座小型养老院。机构内共设23个房间,52张床位,因其低廉的收费和口碑出众的服务,两年来吸引了周边社区离退休职工和全市范围内的老人入住,入住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

  利用现有公共资源,吸纳社会资金,养老产业开辟新思路

  乐居老年公寓之所以会落脚酒仙桥电子城小区,可以说偶然中也蕴藏着必然。据记者了解,酒仙桥地区是朝阳区老龄化特点突出的地区,而朝阳区在北京市范围内也具有老龄人口聚居的特点。周边居民存在着对于社区化小型养老院的刚性需求。但与此同时,一座设施完善、服务到位的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也不可小觑。在项目运营之初,投资商王焰心里也在“打鼓”。

  “当时的政策对于新建养老机构还没有明文规定的补贴,我觉得社区办事处的领导很有远见,把我们作为投资商引进来。而乐居的运行成本是比较高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和街道办事处达成一个意向,建一家快捷酒店,也是由我来投资,通过快捷酒店的经营弥补在养老机构前期投资和后期经营的亏损,而在品牌管理、服务、后勤保障方面,酒店的运营也能做到为乐居节约成本。通过这种手段我们尝试化解乐居在投入和经营当中遇到的问题。”

  就这样,以“标准化的科学管理,亲情化的人文服务”为宗旨,乐居老年公寓在探索中尝试顺应养老服务的社会需求,成为一所从居住环境设计、人员培训管理到为老人提供营养膳食、文化娱乐、康复护理等日常生活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养老机构。

  “低门槛”保障老有所依

  在刚刚闭幕不久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民众普遍关心的“养老问题”再次纳入高层视线。公布的《决定》中指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实际上,在养老产业的实际操作中,呼唤多元化养老服务的需求由来已久,这也是王焰最初建立乐居老年公寓的初衷。

  在乐居对自身的定位中,平民化是最重要的一枚标签。放眼目前的养老产业现状,“公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少,一床难求;民办的费用高,住不起”是老百姓普遍公认的情况。“一方面供不应求,一方面住不起、住不满”,成为养老机构的一对矛盾,使得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造成了资源浪费。国营企业的市属养老机构,因其收费低、环境好等政策倾斜带来的优势,造成等候排位的时间周期非常长,且人员拥挤;而投资性的养老地产和会员制度的养老机构,或是位置偏远,或是人均消费高,即便是能够全部自理的老人,人均护理消费也在5000-6000元上下,主要面对的基本是高端消费群体。

  而以此为对比的是,乐居老年公寓床位费定价从1600-2600元之间,其中还包涵了餐费,护理费依老人的自理程度在500-2000元之间。乐居目前入住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0-82岁,有50%的老人是按比较低的3000元左右标准收费,这无论是从行业总体收费还是目标消费群体的人均收入来看,都堪称平价。

  社区化就近原则破解机构养老难点

  长期以来,受独生子女政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等社会大环境影响,家庭规模缩小和功能弱化,使得公众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也是令“王汉相老人及其儿女”所代表的群体最为困扰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乐居老年公寓“社区化”的定位特点更显其难能可贵。

  “我们注意到,市区里一些老旧小区的居住群体,相比新建小区老龄化程度更高。而选址在这些小区不会让老人产生离家的感觉,子女也可以常来探望,这就解决了现在大家普遍认为的机构养老这个难点。”王焰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相比起大型养老院,社区化和小型化这两个看似“无心插柳”的特点却成为了乐居老年公寓的最大优势。在这里,管理和服务人员可以对老人照顾得更加精细,通过与老人、家属、来访者的及时沟通获取反馈意见,问题解决的效率也更高。而根据老人不同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合理搭配营养配餐,可以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个性化护理计划。

  “我们的老人入住时刚开始一周、两周内喜欢回家,但是习惯乐居的生活之后,不但平时不回家,甚至节假日,年三十都不回家,最多回家跟孩子吃顿年夜饭,然后回到乐居。虽然家很近,但是老人们更加认同在乐居的生活。”采访中,这是最让乐居老年公寓的高院长感到自豪的一点。

  亲情看护让老人安心 儿女放心

  在“养儿防老”观念深入人心的中国社会,将父母托送给养老机构对大多数子女来说需要一个观念转变和接受的过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多数家庭都具有对老人全天候悉心照顾的条件,儿女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沉重,这还不包括一些失能或者需要高级护理的老人。而在乐居,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亲情化的服务化解了这个难题,用老人们最质朴的语言来说就是:“我来乐居老年公寓后都吃胖了。”

  为了兼顾老人们“众口难调”的饮食规律,乐居老年公寓成立了老人自治委员会,定期跟管理人员开会,把一周的菜谱制定出来,提前提供给餐厅,餐厅根据院长和管理部的安排制定老人饮食计划,做到了尽力满足大多数老人的饮食需求,让大家的口味互相平衡调剂。

  乐居的食堂师傅们考虑到老年人具有慢性病多,牙口不好等特点,在一周按食谱供餐的基础上,变换花样,荤素搭配,对不同患病老人还有低糖流食。日常饭菜以“软、烂、淡”为标准,有些老年病的病患饮食特别要求少盐,师傅们甚至会悉心地在包水饺、包子等带馅食物特意先包出清淡的,乐居入住的老人刘彦华对此感触最深,“我们在家里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在日常护理方面,乐居配备有医疗护士,对需要定期服药的老人,药品集中收集管理,按时按量分给老人。平时定期给老人做心率、血压等身体监测。田金洲老人的家属告诉记者,田老因患有糖尿病综合征,集中体现在脑血管病上,还有前列腺增生等一些老年常见慢性病,医疗护士每天从早到晚按时送药,“降血糖的药一天吃三次,晚上还有吃降血脂的药;上午要吃治前列增生的药,而活血通脉的药一天吃三次,22点前吃一片安定,否则晚上睡不安稳……院内还有几十位老人,吃的药肯定都不一样,但是这里的护士没有少发、错发过一次药。敬老院里的老人大多数都有病,行动不便,况且几十年养成的习惯、脾气都不同,照顾好他们真的不容易。”

  作为乐居建立之初就入住的“元老”,王汉相老人用9个字概括了这两年在乐居的生活:“办得起,住得近,养得好”。而在更多入住老人家属的眼中,这一方“乐居”赋予他们的还不止是为人子女的情感抚慰,“让老人安心,子女放心,社会安定”是可将“乐居模式”作为样本推广的更深层意义所在。

  未来的乐居:养老服务提供商

  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我国整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已经成为一项时不我待的需求。目前全国各种类型的老年福利机构对应床位仅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0.9%,这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7%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2020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超过710万个。

  “在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中,合理设计和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综合协调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切实解决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养老需求,建立可持续、高效率的政策支持引导体系,多元化的资金纳入体系。把乐居做成一个养老服务提供商模式,或者说是连锁性的养老管理公司,提供一种综合的养老服务,是我对乐居未来长远发展的展望。”

  在王焰对于“乐居模式”长远发展规划的构想中,他希望有更多的类似机构,可以结合政府制定的规范需求,嵌入到社区当中,做小微的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与政府共同探索做可持续化的、社区化的小型社区养老体系。

  “养老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公共行政的社会福利事业,不应该是完全商品化的东西,否则社会运行应有的保障性会缺失。养老本身不是产业,但养老服务是产业。养老服务是一个非常朝阳的第三产业,我们怎么能提供一个相对系统化的养老服务的平台,这是政府在未来政策制定上需要考量的。而作为经营者应该考量好怎么样在这个平台上做好养老的服务,这个服务我觉得是多面向的,我不同意收费低端就做不好服务,如果合理的调整好资源,形成好的管理体系,一定会解决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