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出现罕见的9连跌,与之前改革红利的高涨预期形成鲜明差别。短期而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经济不确定的描述、年底资金面偏紧、美联储正式退出QE、新三板扩容等因素均是A股低迷的推手,然而核心因素在于市场对于改革阵痛的担忧。从周期角度而言,明年将是一个转折年,其间市场的调整都将是布局良机,春季攻势正在酝酿。
悲观预期最后的宣泄
近期升温的悲观预期主要源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即明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方向都存在不确定性。从市场特征上,近期市场下跌过程中创业板较为抗跌,同时缩量过程中涨停家数仍多于跌停家数,这与之前单边下跌时泥沙俱下的盘口有本质区别,这种“外柔内刚”的特征今年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随着基本面担忧、政策取向、扩容预期不明朗、QE退出未定等困扰市场的悲观预期一一兑现,未来一段时间很难再找出新的潜在利空。
从政策基调来看,高层认为经济形势稳中向好,同时强调下行风险、结构性压力与不确定性,稳增长的必要性依然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债务问题与结构性就业矛盾,而解决这两类的问题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和相应的稳增长措施,即使QE退出等外部不确定因素发酵,也必定会有相应措施应对。此次“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搭配,有别于市场前期传言“财政将由积极转向稳健”,或为“稳增长”提供政策空间。积极财政政策一方面体现为结构性减税,另一方面体现在财政支出的结构性、精准发力上,既能“稳增长”又能促进“调结构”的支出部分将继续发力,三公消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支出项等继续严格控制。尤其是后者,今年以来的执行力度和效率均超出预期,因而对于调结构所带来的增速下滑和连锁反应显得过于悲观。
基本面而言,三季报剔除金融股后的A股利润增速已由中报的5.5%上升到14.8%,单季环比增速从二季度的3.3%骤升到37%。撇开中小板和创业板个位数的盈利增速,主板的单季利润增速已经接近2009年4万亿后的强复苏力度,从侧面也反映出调结构和内生性复苏双重叠加的作用。从传统行业落后产能淘汰、经济调结构的角度而言,对于传统行业的中小规模企业是利空,对于相关上市的行业龙头而言,确是一个供求好转和拓展规模经济的良机,有利于盈利复苏。就这个角度而言,调结构对于A股公司盈利的冲击将小于实体经济。主板市场目前的盈利拐点已经产生,加之估值处于历史新低,近期主板的下跌更像是起涨前的下蹲。
等待共振周期
逻辑上而言,过于依赖影子银行扩张的融资风险已经太大,而中小企业在传统金融体系中仍处于边缘地位,这种情况下无论是IPO改革、还是新三板,都是分流融资压力和降低金融领域风险的举措。从顶层设计而言,资本市场的价值和重要性高于之前两年,而实现这一设计的最好途径就是营造出一个活跃、慢牛的市场环境。这点并非臆测,从最近新股改革的规则来看,不仅将大股东减持与发行价格挂钩,而且询价机制对于发行价虚高的制约、上市首日涨幅的限定,也折射出希望新股上市后缓步走牛的呵护。这点与过去新股高溢价发行、上市后一路走熊拖累市场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眼下创业板估值泡沫仍较大,主板估值创出历史新低,这种背景很难形成上涨共振。无论是2005年的998点还是2008年的1664点,大盘和小盘均处于充分调整状态。若市场局部泡沫仍较为严重,则上涨的持续性和做多合力较为有限。目前新一轮行情开启所欠的东风就是小盘股的估值归位,只有大盘股和小盘股的估值充分反映悲观预期后,市场开启上涨窗口的时点才会成熟。
有一个积极信号值得关注,在沪综指9连跌的过程中,银行股多次在大宗交易平台呈现高溢价成交,300ETF因融资月达到上限而暂停买入。这个情形和2004年下跌过程中银行股的增持有相似之处,当时增持完市场仍下跌了10%-15%,但事后来看仍是一个战略型建仓。从机构投资者角度而言,配置蓝筹绝非为打新,打新完全可以通过网下申购 ,蓝筹股频繁异动往往是与机构投资者对于后市的解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