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房价上涨成“强弩之末”?

2013年12月20日 08:41    来源: 深圳商报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 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全国房价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房价同比涨幅依然居高不下,但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环比涨幅整体收窄。

  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行政限购措施并没有放松;另一方面,随着不动产登记、房地产税、保障房建设以及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等多项改革措施的启动,各地楼市将出现进一步分化,部分地区楼市上涨难以为继。

  各地楼市分化特征明显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市场,同比上涨的城市分别为69个和68个,但整体来看房价环比涨幅呈现收窄趋势。北京、上海、广州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涨幅均比10月份有所缩小,在二、三线城市中,环比涨幅收窄的城市更是达到了29个,各地楼市分化特征十分明显。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分析,环比涨幅整体继续收窄,主要是前期房价上涨较快城市加大了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11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市场交易有所降温。

  记者走访市场时发现,在房价坚挺的一、二线城市,成交量也出现下滑,一些业主甚至感叹错过了卖房的最佳时机。

  位于北京丰台区公益西桥附近的一家房屋中介门店,业主韩先生正打算将一套60余平方米的一居室挂牌出售,但零零星星的看房者让韩先生有些担心。经纪人小杨表示,以往出现的年末行情一反常态,与前几个月的火爆成交形成了鲜明对比。

  链家地产数据显示,进入12月,北京二手住宅市场成交量整体低位运行。12月上半月共成交4538套,较11月上半月下降23%以上,较去年同期下降37%以上。预计全月成交量将在1万套左右,可创近5年年末新低。

  在武汉,一些楼盘将以前的“起步价”改成了“封顶价”,整体开盘价稳中有降。有关数据显示,上周武汉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量为2630套,成交量跌破3000套关口,相比上上周减少24%以上。

  多重“利空”因素齐聚

  今年10月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沈阳、武汉、南昌等城市相继延长非户籍人士限购年限,提高或者研究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

  一方面限购措施并没有放松,另一方面市场约束进一步加强。不久前,香港李嘉诚抛售上海、广州等地物业资产,被万科创始人王石等认为“这是一个信号!”业内人士指出,尽管部分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依然坚挺,但成交量出现萎缩。

  北京市朝阳区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区住宅空置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万套中小户型的住宅面积。

  据湖北房产研究机构统计,武汉市住宅空置率水平达24%左右,这意味武汉有四分之一的房子无人居住。

  国务院明确要求,在2014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随着房地产税立法以及不动产登记工作的启动,将会对存量房产生挤出效应。

  住建部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计划新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30万套,基本建成470万套,已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专家认为,保障房的有效入市,将不断增加供给,改变房地产市场格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山东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李铁岗认为,从不动产登记到房地产税立法,从保障房建设到土地制度改革,2013年岁末,对于楼市中长期走势而言,可谓多重“利空”因素齐聚。

  据分析,进入11月以来,银行“停贷”“缓贷”现象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调查显示,32个城市中已有17个城市出现暂停房贷现象。

  购房者观望情绪增强

  经济学者马光远表示,房地产市场分化的整体趋势非常明显,一、二线城市需求比较旺盛,供给相对不足;三、四线城市不少地方供过于求,市场分化明年以后更加显著。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市场总监李国政表示,由于多重“利空”因素,购房者观望情绪增强;另一方面,年末信贷额度紧张、一二线城市限购政策加强等,将持续制约成交,明年有可能延续这种趋势。

  日前在央视财经论坛上,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认为,2014年房地产市场增长速度很难超过2013年,分化的趋势将会延续,今年商品房销售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预期,明年再创新高的难度很大。

  “从长期看,加大住房供给、挤压楼市泡沫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有利于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建立。”李铁岗表示,政府做好保障房供给的同时,市场机制将发挥更大作用。

  “从明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将迎来新的市场环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张东认为,随着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提高,住房有效供给将会增加,楼市“虚火”进一步消退,交易更趋理性。

  


(责任编辑: 马欣 )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