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农户套保面对“骨感”现实

2013年12月20日 07:14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当前,我国正在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养大户对风险更加敏感,对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更加渴望,期货市场作为有效的避险工具,应当为“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厦门、东莞等地调研时发现,目前饲料企业上游的油脂企业参与期货市场比较积极,但饲料企业与水产养殖企业参与较少。

  林于长(化名)是厦门翔安区东坑村的养殖大户,养鱼历程有二十多年。他介绍,虽然罗非鱼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以前只有三块钱一斤(每斤3元),现在有五块钱一斤,但若是按照猪肉、鸡蛋价格变化来看,实际上罗非鱼价格涨幅也不算大,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却较为频繁。林于长指着眼前的一片鱼塘说,方圆有好几千亩鱼塘,主要养殖罗非鱼,自己家中共有100亩左右水面面积,一年要消耗近200吨鱼饲料。

  令林于长困惑的是,每年4月开始投苗,有两个事情捉拿不定,一是鱼价,二是鱼饲料价格,大幅波动是常有的事。数据显示,2012年鱼粉市场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绝地反弹”,由年初的每吨7500元,上涨至年末的每吨13500元,上涨幅度高达80%。

  受国际经济大环境低迷及生产成本增长等因素影响,2012年我国整个罗非鱼产业链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林于长称,除了鱼苗成本外,现在饲料成本高,一斤饲料一斤鱼,人工费用也不低,承包鱼塘还需要成本。

  因为成本、价格难受控制,养殖效益得不到保证,一些养殖户在亏损后通常会退出市场。就2013年来说,罗非鱼养殖大面积减少,原因是塘租高、人工费用高、饲料成本高,已经成为养殖户不得不面对的处境,原本养殖户预期受禽流感影响,今年会赚不少,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厦门一位经营水产饲料销售的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东南沿海水产养殖以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及罗非鱼为主,一般水产料中菜粕用量占约20%,草鱼、罗非鱼饲料中菜粕占比可达40%,其它成分包括DDGS(酒糟蛋白饲料)、豆粕、氨基酸等。而恰恰原材料中价格波动最为频繁的就是菜粕、豆粕等基础用料。

  用期货行话说,养殖户实际上是两头都有“风险敞口”:一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二是下游消费市场。林于长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当地搞水产养殖的大户很少参与期货市场,饲料一般从经销商那里拿货,价格话语权比较弱。

  广东佛山一位不愿具名的饲料企业人士说,全国登记在册的饲料企业有近万家,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非常多,但目前参与期货市场的企业比例小于10%,虽然多数企业关注期货盘面,但以企业形式进入的比例很低,多数以个人账户参与市场。

  “要做期货得要人才,还需要准备资金,养殖户多不具备这个条件。”林于长说,现在较多采取鱼虾混养的模式,虾在水深层,鱼在浅层,饲料分投,鱼料会经过膨化浮在浅层,虾料沉底。合成鱼饲料成本在每吨4000元,虾饲料在每吨8000元左右,可以充分利用养殖空间,提升养殖利润。

  事实上,在目前的传统行业中,大多数中小企业对期货市场认识不足,很多企业停留在原始或者相对落后的管理理念当中,缺乏现代风险管理理念。此外,许多经营者一方面由于本身资金偏紧,暂时没有能力介入期货,另一方面对期货业务也不熟悉,需要时间去了解和认识期货市场。


(责任编辑: 郑海斌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