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将优化国资结构与产业布局,加强国际化导向,鼓励企业立足本土融入全球,提高国际竞争力。
专家认为,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西方国家通过重构国际经济秩序和经贸规则,力图抢占新一轮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国资国企出海“觅食”面临机遇与挑战,除了要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则,培养和吸纳国际化人才团队,还要不断探索和优化最适应当地经济环境、市场需求,并且符合企业实际的商业模式。
根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试点的计划,上海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形成2-3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5-8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8-10家全国布局、海外发展,整体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一批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引领产业升级的专精特新企业。
据分析人士透露,上海国资未来或将组建2-3家国有投资公司,不排除在海外市场进行资本运作。
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表示,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必须学会在全球发展的坐标系中来思考和安排自身的发展。对绿地来说,跻身世界企业500强之后,要有更高的自我期待和目标,所以绿地提出了“20年后再出发”,瞄准了“世界企业200强”。
光明食品董事、财务总监曹晓风称,在过去的5年时间中,光明食品集团在国资改革领域做出许多突破和努力,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结构,围绕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国资改革思路进行了多层次的尝试,光明食品集团已经制定了2013-2015战略规划,规划明确,到2015年集团营业收入(财务合并口径)将超过1300亿元,突出国际化战略,国际业务占比达到25%。
中欧商学院教授王建铆认为,对于上海来说,更应该倡导国资“走出去”,通过投资公司参股或者成立基金在海外进行投资。同时,为国内企业“出海”搭建大平台。
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总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政府都应鼓励其根据自身的条件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但必须是通过企业自身出海“觅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的企业更容易走出去,因此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时应适时“结伴而行”。这次上海提出“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民营企业也期待能够有所作为。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教授认为,企业国际化战略分为三个层面,产品走出去、资本走出去以及经营能力走出去,以前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出国门,经过多层次代理才能接触到海外市场的消费者,定价权和利润空间被中间商控制,这种国际化的竞争力并不强。中国企业真正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这三个层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