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如何“老有所依”成焦点 养老保险遇新机

2013年12月16日 11:02    来源: 金融投资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很多人都熟读这句话,但如何让老人更舒适、更安心地养老却一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让“老有所依”不再是一句口号,不仅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全盘统筹,更需要每个人注重关心自己今后的生活。

  近期,由赵宝刚执导的电视剧《老有所依》在各大卫视播出,作为暖冬之作,该剧在取得不错成绩和口碑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养老”话题的热议。正如剧中演绎的,中国已进入“421”家庭模式,老年人又作为疾病和意外事故高发人群,风险较高。而在日前,又传出了年金个税递延政策明年开始实施的消息,在建立健全养老保险体系方面,老人如何养老,让自己老有所依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社会养老还是商业养老

  最近一段时间,有网民算账得出结论,自己养老比社会养老更划算,高喊“不给国家添麻烦了”。之后又爆出今年有3800万人中断缴纳社保新闻。面对是否要选择社保这个问题,业内人士也是观点不一。“我女儿刚从外地回来,社保缴纳中断了。谈到养老金问题,我们一致认为,如果新单位缴纳社保,我们就参保,毕竟有单位、国家的补贴;但如果全靠个人,那肯定不缴,我们会选择商业保险养老。”某保险人士讲到,原因很简单,一是退休年龄、退休后领多少钱都不确定,二是国家养老金基数小,亏空大。

  但也有相关人士提出了质疑,“中断社保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对社会养老丧失信心,但我不支持,觉得没必要那么悲观。”某寿险公司经理表示,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社会养老、个人储蓄、商业养老,“这三种方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各有利弊。我们不能因为看到其缺点就选择放弃。”该经理说,例如商业养老,优点是条款、收益都很明确,缺点是缴费金额高,未来靠这些钱够不够养老没人知道。而社会养老是一个保障体系,发放金额会参考社会平均工资,是可以抵御通胀的。所以说,养老问题单纯依靠一种方式是不能很好解决的,养老需要社会养老、个人储蓄、商业养老三者的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养老保险无需费神选择,商业类养老保险却不同。对于目前市面上的商业养老保险,两位专家均表示,专职的商业养老险很少,但是很多综合型、万能型商业保险也可以实现养老的功能。“因为保费与投保年龄是成正比的,如果要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最好能在50岁之前,一般保险公司对50周岁以上的消费者购买养老保险,会有一定限制。同时,投资商业养老保险所获得补充养老金占未来所需养老金数量的25%-40%为宜。”

  年金个税递延政策助力养老

  12月6日,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下称《通知》)称,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备受业界期盼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终于破冰。业内纷纷表示,该政策的出台,有助于推动中国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这一政策的出台,也让作为年金受托管理的保险等非银金融机构,激动地分享这一“盛宴”。

  所谓递延纳税,是指在年金缴费环节和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环节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将纳税义务递延到个人实际领取年金的环节,也称EET模式。对年金供款、年金投资等即期的缴款、运作环节不予征税,仅在最后的给付环节征税。“递延纳税政策以税收优惠促进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有助于推动中国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促进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副所长靳东升官方表示。

  此外,在商业保险方面,有专家分析,商业养老保险的优惠政策或将在不远的将来推出。保监会人身险监管部副主任袁序成曾公开表示,期望尽快出台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经测算,每年延期收取1元钱的税收,就可在20年内吸引个人积累养老金150元。因此,一旦政策落地,将利好保险行业。“除托管人资格外,受托人、投资管理人和账户管理人资格几乎为保险、证券和信托公司垄断,因此政策推出将为非银行业带来利好。”平安证券某分析师表示,而其中最大受益者,当属国寿、平安、太保、太平、泰康等大型保险公司。“让老人老有所依、有保障地生活成为了现在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这些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是中国的养老事业又向前迈了一步,但由于还在起步阶段,因此短期内的全面覆盖还有一定的困难,对险企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上述分析师认为。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