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增幅超过50%,规模更是突破万亿大关,基金非公募业务的突飞猛进确实让人震撼,而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子公司业务增长也甚为惊人。
有业内人士估算,基金子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了5000亿元。然而,在飞速发展的背后,却是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金普遍不足、缺乏健全有力的风控体系和能力以及无法实现刚性兑付等诸多隐忧。
注册资本金近半数压线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基金子公司业务虽然正式开展才一年有余,但已取得了巨大发展。
据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前11个月,公募基金规模增长幅度仅为1.8%。而与此同时,基金非公募资产规模却已突破万亿大关,前11个月涨幅高达52.6%。另外,根据证监会披露,目前已有7成基金公司设立了境内子公司。有业内人士估算,基金子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了5000亿元。
但是从基金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来看,却多为1亿元以下,普遍低于信托公司。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除嘉实、兴业、南方、民生加银、易方达、招商、大成等基金子公司的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之外,其他基金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均在1亿元之下,而注册资本在2000万元成立门槛的则有28家,占基金子公司总数的比例达到45%以上。
另外,在泛资管趋势愈演愈烈的2013年,越来越多的金融同业,包括券商、银行、基金公司等开始涉足资产管理业务,这其中最受冲击便是信托公司。而在类信托业务中,尤以基金子公司涉足最多,竞争形势也日益严峻。
而基金子公司在风风火火开展信托业务的同时,能不能把这一块做好虽然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却因其基础不牢而越来越令人担忧。
基金子公司资本金很少,没有固定资产,也缺乏渠道,在信托业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这一块也尚处于“挖墙脚拉队伍”的阶段。有业内人士这样表示。
涉足的多是类信托业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基金开展子公司业务一年多以来,涉足的多是类信托业务,而且大多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风控体系和合规制度。且大多数基金公司子公司尤其是银行系基金子公司,做得多是通道类业务,即做别人的项目端和资金端。
基金子公司普遍缺乏在项目风险研判和项目后期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储备。
“关键是贷后管理,就是放完款之后的管理,倘若不能及时发现风险预警变化的话,将很难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某信托业人士表示,风险和风险预警在贷后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基金子公司在这方面相对比较薄弱。
其次,基金子公司的资产处置能力仍有待观察。信托公司普遍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资产流转机制,基本都可以实现刚性兑付,而基金子公司则不能。
“信托和各类资产公司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基金子公司在这方面可能就会比较缺乏相应资源,到期要兑付的时候,资产有可能不会那么容易处置掉。”北京某信托人士称,基金公司原本是搞二级市场的,对客户的把握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另外对银行信用体系的把握可能也会不太到位。
泛资管时代的来临,信托、基金子公司、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等,都在做信托业务。如此多的机构在竞争,大家都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而基金子公司在风控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盲目扩张,是很容易出问题的。上述人士表示。
产品嫁接信托计划
信托业是隐形刚性兑付,而基金子公司因开展业务时间较短,从未承诺刚性兑付。某基金子公司总经理称,“基金子公司没有刚性兑付,是买者自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基金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很多是刚刚过2000万的成立门槛,且无净资本计提,如若刚性兑付,实现的可能性也不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基金子公司寻找信托当通道,原因多是信托业可刚性兑付。基金子公司会把它的产品嫁接到信托计划上面,利用信托业目前刚性兑付的机制来发产品或者拓展市场,通过把信托公司拴在一起来扛这个风险。
对于信托公司来讲,主要是看项目的本质,若项目好,抓住了客户的核心资产,和基金子公司合作倒也无所谓。“从证监会的角度,应该是不会支持基金子公司的刚性兑付。基金子公司也没有这个能力,作为管理人,责任和义务尽到即可。”北京某基金子公司副总表示。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主动管理才是基金的核心竞争力。
基金子公司的业务规模已经突破5000亿元,但是这其中绝大多数仍然是通道业务。相关人士认为,“通道业务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但是要长期发展靠通道是不行的,因为通道谁都能做。基金子公司现在没太大约束,可一旦监管规范了,他们做通道的成本肯定会上去,类似于信托,每个项目都要计提相应的风险资本金。”
另外,银行放开资管试点,这对信托、基金子公司来讲,是很大的利空。银行系的基金子公司依托银行股东,在资金上占有很大优势,但没背景的基金子公司在主动管理的道路上应该会更有动力。
(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