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情绪像一个钟摆,总是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今年以来投资者对成长股态度的大幅变化就是如此。从年初的唯成长论,到年底的见成长唯恐避之不及,看似顺势交易的背后多少透露出不理性一面。
近段时间,小盘成长股的日子非常难捱。随着IPO重启的确定,投资者预期创业板将在注册制背景下迎来新股批量上市潮,这样一来,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成长股的稀缺性将荡然无存,估值难免大幅回落。受此不利预期影响,创业板等成长股群体出现暴跌,不少个股的股价接近腰斩,很多投资者更是早早地将小盘股剔除出明年的股票池。
不能否认的是,经过今年几乎一整年的大幅上涨,以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小盘股群体确实存在显著泡沫,在高位区域对其保持谨慎十分必要。但是对整个成长股板块持否定态度,则显得非常不理性。
一方面,持续的业绩高成长并不容易实现,成长股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股市中都是稀缺的,并不会随着供给的增长而大幅泛滥。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进出更为自由的美国股市 ,比A股市场的股票供给量要大得多,但为什么投资者拼命追逐的只是特斯拉和去哪儿网等少数几只股票,并给予他们看上去令人眩晕的溢价呢?
另一方面,成长股并不具备大幅走弱的环境。2013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元年,在此期间,小盘成长股保持强势是一个普遍现象。有统计指出,从美国 、日本、韩国等国家经济转型期股市的表现看,小盘成长股都在这一时间段明显跑赢大盘蓝筹股,韩国股市中的小盘成长股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
显然,考虑到稀缺性和经济转型的宏观环境,并不能因为成长股股价涨幅大,或者因为估值比蓝筹股高出不少,就轻易否定其中长期的投资价值。投资者真正应该警惕的是那些披着成长外衣的伪成长股,在资金的疯狂推动下,此类股票确实已经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境地,很难抵挡新股发行分流资金的负面影响。但是因为对伪成长股的担忧而将真正的成长股也“一棍子打死”,就是因噎废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