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近日,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调查显示,人民币于传统贸易金融(信用证及托收款项)的份额比率由2012年1月份的1.89%增至2013年10月份的8.66%,使人民币成为有关市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常用货币。然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依然很低。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成思危日前称:“根据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所发布的国际化指数,美元为52.3,欧元为23.6,而人民币只有0.87。”专家指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需要稳步推进,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可能人为加速。
1全球贸易领先货币
众所周知,一国的货币如果能成为国际化货币好处多多,不仅享有“铸币税”,还可以参与国际金融资源的配置,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标准包括实现从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的职能。
成思危指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主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人民币可以境外使用、流通;第二,作为贸易计价货币;第三,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第四,作为投融资的货币;第五,作为国际的储备货币。
“第一个层次,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了,不单单是周边地区,很多地方直接可以用人民币兑换,人民币信用卡在境外也可以用。”成思危说。
第二和第三个层次也开始进入。SWIFT的一份报告称,人民币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八大交易货币,该排名较9月初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排名高出一位。
SWIFT亚太区支付及交易市场一位主管表示,人民币显然是全球贸易金融的领先货币,亚洲市场尤为突出。据SWIFT商业情报统计显示,中国进出口商与其交易对象现采用人民币开立信用证,正好反映这种趋势。
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人民币支付2.8万亿元,占外贸总额的比例为13%,而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这一比例分别为2%、7%和10%。
2不要高估国际化进程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成绩斐然,然而,专家指出,目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要高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现在流通人民币的国家越来越多,但这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关键在于能否成为贸易结算货币、投资货币,乃至储备货币。目前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的国家仅有少数几个。
“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存量仅占全球离岸市场存量的不到1%,目前人民币结算额度只占我国进出口10%左右,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方面人民币没有话语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专家丁剑平说。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所发布的国际化指数,成思危指出,“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是很低的。”
星展银行经济学家周洪礼认为,与贸易融资货币的排名相比,支付货币的排名可能更重要。根据SWIFT报告,10月份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排名保持在第十二位不变,但作为支付货币的市场占有率从9月的0.86%略降至0.84%。因此,不能对人民币跻身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进行过分解读。
3夯实基础稳中求进
无论怎样,人民币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专家指出,当前,我们需要做的是打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基础,稳中求进。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逐步的过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务实稳步,以中国自身金融改革为基础。在推进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金融市场的发育完善,利率市场化、汇率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的开放等。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罗伯特·莱格伯恩表示,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必须具备经济规模、宏观经济政策稳定、资本项目开放、汇率制度灵活、成熟的资本市场、外部网络这6个要素。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规模大和外部网络发展良好,但其他3个要素尚未满足。
“不过,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化的目标应该是人民币最终要能和美元、欧元一样成为国际货币。当然这个目标现在可能还很遥远,但10年内,基本实现国际化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成思危说。
成思危认为,现在要推进汇率改革就是要建立灵活的双重目标区制度。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货币的汇率能够自由浮动。只有货币到边界的时候,中央银行才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来“干涉”,就是以买进或者卖出来运营。开始的汇率目标边界可以定得窄一点。然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这个边界可以逐步拓宽,最后取消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