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有5家基金经理被爆因涉嫌"老鼠仓",这5名基金经理分别任职于汇添富、中海、东吴、光大保德信和华富基金,目前已被证监会要求协助调查。于是一场由基金经理"自导自演"地闹剧终于就要落下帷幕。此次被调查的涉案基金企业均来自于沪上德高望重的知名大公司。消息一出不但令整个基金业、证券监管层为之震动,甚至中国股市的道德底线在此时此刻亦被鞭挞地体无完肤。
众所周知,第一只公募基金公司最早成立于1998年,随后公募基金迅速成为A股市场的"正规"机构投资者。近年来公募基金的整体规模不仅得到急骤扩张,而且其对A股市场的影响力也在日渐壮大。如今听闻基金公司内部暴出"老鼠仓"事件,这不仅让基民们心寒,也再一次让人深感整治公募基金已刻不容缓。
什么是"老鼠仓"?就是借助公家的钱,干自己的"私活"。基金经理在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资金在低价位建仓或是提前通知亲友,然后用募集资金大力拉升股价,到高位后再用基金的资金接手筹码,如此这般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基金经理和他的亲友可以"无风险"地获得丰厚的收益,有时翻倍甚至可以翻几倍,而且,老鼠仓根本不分牛熊市,任何时间和市场环境下均可进行。
面对多家基金公司经理涉嫌"老鼠仓"事件,很多老基民特别愤慨,因为基民们投资基金,本来觉得基金公司属于专业机构,但万万没想到现在买基金,还不如自己去抄股票踏实。更有巨亏基民对媒体表示,他曾在2007年,花15万元买了一款股票型基金,6年下来累积亏损高达50%。目前该基金仍处于严重跌破净值的状态。一边是基民巨亏,一边是基金经理频爆"老鼠仓"事件,中国基民才真叫最为悲惨!
业内专家认为,少数基金经理天天只懂把钱"左手倒右手"白白赚取佣金,为了吃回扣天天砸盘给空头盈利,大盘上涨他磨洋工,大盘下跌他们拼命砸盘,如今还频暴"老鼠仓"。公募基金目前乌烟瘴气,已到了非好好整治不可的地步了。而笔者认为,造成基金"老鼠仓"事件屡禁不止,"硕鼠"是抓了一只又一只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基金经理独特的投资优势,决定了其对信息的独享性。由于基金经理掌握着较多的资源,诸如股票池、仓位调整、资金等,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股票的变动。如果再加上此时基金管理公司内控机制缺失,基金经理要么一时疏忽大意,要么降低了对自己的职业操守,都有可能会造成信息流失,使"老鼠仓"频发成为可能。
其二,现在,公募基金采用的是固定费率制度,与私募基金相比最大的弊病就是没有激励机制。公募基金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基金管理费,而管理费则是按照基金管理规模提取,与业绩不挂钩,也就是说只要做大基金规模,不管是否盈利,基金公司都能获得收益,基金经理的年薪都能达到上百万元,个别明星基金经理的年薪更是高达千万元。
对于这种模式,很多基民颇有怨言,正是由于基金公司的管理费不与业绩挂钩,这样就难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更有甚者个别基金经理为自己谋利做起了"老鼠仓"。当然也有很多有识的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基金公司工作,造成当前公募基金经理队伍中优秀经理流失现象严重。
其三,监管部门对基金经理的"老鼠仓"频发事件处罚力度不强,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从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助理唐建案,南方基金经理王黎敏案,再到融通基金基金经理张野、长城基金韩刚、刘海的"老鼠仓"行为陆续被查处,每一次骇人听闻地基金老鼠仓事件虽被媒体陆续曝光,但似乎真正被重罚或因此受到刑事追究的基金经理却十分罕见。违法成本太低是基金经理"老鼠仓"频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上海5名基金经理被证监会要求协助调查"老鼠仓",不仅让业界炸开锅,也让广大基民们寒透了心。所以整治公募基金业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在要求基金经理保持较高的职业操守同时,基金管理公司的内控机制应该建立健全。另一方面,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必须与其业绩挂钩,而不是与其负责的基金规模挂钩。同时监管部门加大对"老鼠仓"的惩罚力度。唯有多管齐下,中国的公募基金才能走出死气沉沉,乌烟瘴气的氛围,真正为基民们获得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