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物价上涨白领调侃解压 钱还够用吗成流行语

2013年11月30日 09:34    来源: 新闻晚报    

  如今申城白领间最流行的问候语是什么?不是“忙什么呢”,也不是“没感冒吧”,而是一句令人弹眼落睛的“钱还够用吗”。原来,近期物价普遍上涨,年末将至,需要花钱的地方又多,白领们纷纷用这种调侃的问候来排遣压力,而各类“旁门左道”的省钱窍门也大行其道。

  “钱还够用吗”引发网络热议

  这句问候语的流行,源自一个题为“我真心怀念小时候那句话……”的帖子。网友“不想长大的戈多”在帖子中描述年末将至,人情支出增多,一个月被五个“红色炸弹”袭击的经历,并表达了对小时候父母常对自己说的那句“钱还够用吗? ”的怀念。这个帖子立即引发了网友共鸣,不少人在跟帖里回忆家人、朋友乃至老板、同事对自己说这句话的场景,抒发对他们关心的感激之情。 “钱还够用吗”也由此在这个物价上涨、压力增大的年末,成了相熟的白领间最贴心的问候语之一。

  在一家合资企业上班的林小姐告诉记者,她一把自己的MSN签名档改成“钱还够用吗”,就很快引来一众在线好友的“搭讪”,其对话模式基本分三步走:第一步,关心林小姐最近的财务状况;第二步,探讨普遍上涨的物价、年末七七八八的支出带来“入不敷出”的压力;第三步,互相安慰、共同憧憬“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美好明天。 “这其实是个安全的话题,可以和朋友、同事、客户拉近一点距离,而且知道大家都不容易,感觉自己的压力好像也小一点了。 ”林小姐说道。

  “旁门左道”省钱窍门流行

  关于钱到底够不够用这件事,除了情感共鸣,还有白领积极提供“技术支持”。近来,有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省钱的各种小诀窍流传甚广,“把每月固定开支记在最显眼位置”、“多淘各类团购券和优惠券”、“能发飞信时,绝不发短信”、“商场试好衣服,到网上下单”、“逢超市打折,务必多买些日用品囤着”等屡见不鲜。

  记者留意到,除了以上相对主流的 “节流”窍门,一些白领开始发帖传授“旁门左道”的“开源”秘笈。其中,最常见的要数动出差补贴的脑筋。这类帖子往往以 “最近钱不够用了”开头,暗示自己所为出自无奈,紧接着就传授诸如“大城市出租车都是机打发票,上下车时间太清楚了,不如小城市直接问司机要发票,只要加点钱,要多少有多少”、“一定要订房费和餐费打在一起的酒店,即使房费固定,还能跟服务生商量把饭费打得高一点”等出差挣钱窍门。

  调侃式问候不失为释压良方

  在德资工业公司担任技术顾问的洪先生表示,他经常到全国各地为客户安装器械和提供培训,出差是家常便饭。出于“钱不够用”的感受,前不久他按照网上流行的“出差挣钱窍门”弄到一些发票并顺利报销。不过,成功做成一件“坏事”的窃喜很快就被一种“太掉价了”的懊恼冲抵掉。 “在报销单上签字的领导谁看不懂这里面的猫腻啊,为了这点小钱破坏自己的形象没什么意思。 ”洪先生说,“那些省钱、挣钱技术帖还是当作白领们的调侃来看比较好。 ”

  洪先生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专家的认同。心理学家单女士表示,“钱还够用吗”在职场新人中更受欢迎,同时他们热衷于回复“省钱帖”却未必真正如此操作,主要是因为这个群体刚踏入社会,对于家人、朋友存在着一定的情感依赖性,然而现实生活却要求他们独自承担,于是他们需要找一个途径释放压力、纾解矛盾情绪。单女士认为,在物价上浮、压力倍增的年末,用带有调侃意味的“钱还够用吗”来打招呼,对向来不善于直白表达感情的中国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抒发个人情感、建立与他人情感关联的方式。


(责任编辑: 韦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