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地企业正加入到海外并购行列。一些拥有并购经验的“过来人”劝说它们,并购不能赶时髦,否则将容易吞下苦果,并购失败的概率比好莱坞影星离婚率还要高。
29日,中国并购公会在香港召开第十届年会,邀请内地、香港等地的“过来人”交流并购心得。这些“过来人”中,即有原政府高官,也有知名企业负责人。他们或他们所在的企业,即有并购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并购不能“一窝蜂”
以2001年香港中银集团重组和2007年9月到2010年3月中国工商银行先后完成的三次海外成功并购为例,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直言,并购不是赶时髦,必须紧扣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客观需要。只有在战略上增合力减损耗、增效益减成本,并购交易才有可能成功。
中银、工行进行上述重组、并购时,刘明康分别担任中国银行董事长、行长和中国银监会主席。他表示,这两家银行的重组、并购分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完成的。这说明成功的并购,未必一定要在处于牛市的好年景时发生。只要抓住时机,精心操作,熊市并购也可成功。
尽管中银、工行先后取得成功,但刘明康一再告诫中国内地企业,并购要谨慎。他说,在其统计表上,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规划,就跑出去并购,导致失败的概率高达20%;违反工作程序、长官先行导致失败的概率占25%;缺乏认真尽职调查导致的失败占25%;不重视并购后的适时整合、缺乏重视企业文化,导致的失败各占10%。
刘明康说,不要以为和别人喝得酩酊大醉,就可以心心相印、交易就一定成功。应该先把律师、会计师派过去,了解对方的法律、会计制度和文化。
刘明康之外,对并购表现出谨慎态度的还有汇丰亚太区副主席兼行政总裁王冬胜。
王冬胜引述他人的话说,跟好莱坞明星的婚姻相比,企业并购失败的概率更高。汇丰有140年的并购经验,但在美国也出现过并购失败的案例。并购不是单纯地把资产合并,不能“一窝蜂”,要考虑清楚相关因素。否则,面对失败时将惨不忍睹。
黑石并购20年经验:有备而来
中国内地企业赴海外并购时,需向西方同行借鉴经验。黑石集团大中华区主席梁锦松亦获年会之邀,介绍黑石集团在全球买卖公司20多年、年均回报率达20%的经验。
梁锦松说,并购之前,要有清楚的投资理念,要看清行业前景,经济低潮时并购的估价会更合理;要做详尽的尽职调查,不希望有明显的失误;交易环节安排要巧妙,尽量避免风险。
梁锦松表示,交易一旦完成,就要做好管理被购公司的准备,甚至要提前做好最初100天的工作计划,决定是否调整业务、是否更换管理层。要把被购公司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挂钩,如果认为管理层不称职,就要尽快更换,不要花太多时间寄望对方可以改善。
梁锦松还介绍说,过去20年黑石之所以赚钱,所谓的“财务杠杆”因素只占一成多,三分之二的增值来自被购企业效益的提高。企业效益的提高依靠做大规模、降低成本等。
并购浪潮:沉舟侧畔千帆过
劝说中国内地企业慎重行事的同时,刘明康相信,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利率环境或将变动、新技术成熟等因素刺激下,并购浪潮或将到来。
刘明康表示,亚太地区很多国家的产能出现过剩,企业出现亏损。此外,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已经走到尽头,明年第二季度很可能缩小甚至退出“量化宽松”。届时,流动性将发生很大变化,美元利率不断攀升,资产价格应声下跌,很多企业将面临考验。
刘明康、梁锦松等人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内地企业到海外并购,寻找新的国际市场、技术和人才。在总结对并购的看法时,刘明康引述古诗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对中国内地企业的并购前景,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认为,过去20年中国内地企业陆续到海外并购融资,获得国际经验。预期今后10年,随着经济、人民币国际化不断发展,内地的资本输出将迎来重要发展期,期待内地企业的海外并购会更加成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