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1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在沪举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活动”上,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向中外记者介绍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两个月以来的进展情况。截至11月22日,自贸区已接待企业、个人咨询和办理业务超过5.8万人次,其中企业办理核名近6000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关于央行制定出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政策细则一事,艾宝俊透露,央行正在主导制定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政策细则,同时,工信部、人民银行的自贸试验区试点文件将在近期发布。
新设企业超1400家 /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35个工作日有1434家新设企业,其中外资新设企业38家,平均每家注册资本近1500万美元;内资新设企业1396家,注册资本超过347亿元人民币(下同),平均每家注册资本近2500万元。上述新设企业中,以贸易类和服务类为主,占比分别是69%和26%,以及部分金融类和物流类企业落户。
针对大家关注的外资企业注册少,与内资企业注册数悬殊的问题,戴海波表示,外资企业占整个被批准企业数量的比例是3%~5%,外资企业注册少与负面清单长短没有关系。“外资注册比例低,是由于语言文化的关系。他们比较冷静、也比较客观、经过了周密评估,其中有的企业如果只在内地做,不牵涉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就不一定进入自贸试验区。”
戴海波介绍说:“总体上来说,企业量很大,内资平均注册资金2500万元(人民币),外资平均注册资金接近1500万美元。从这上面来看,注册企业的总体质量还是比较好的。”不过,有部分外企仍在“观望”,等待政策细则进一步出台,特别是金融细则。
争取年内实现项目落地 /
艾宝俊在会上介绍,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选择6大领域18个行业扩大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共23项。
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六大服务业开放领域的23条开放政策中,12项开放措施已经可以实施。7项开放措施需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在暂停相关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后实施,如游戏游艺设备生产销售、演出经纪、娱乐场所、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医疗机构、增值电信。
其余4项开放措施需修订相关行政法规或与国家有关部委进一步明确政策口径后落实相关操作细则,如远洋货物运输、国际船舶管理、有限牌照银行、律师服务。自贸区管委会将根据政策落地的操作流程和具体要求,年内争取推动23项措施中的19项措施实现项目落地。
另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为支持在自贸区先行先试,全国人大常委会8月30日通过决定对法律中部分条款调整暂停实施三年,另有16部国务院行政法规、4部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正在走程序,也将暂停实施三年。针对20部法规文件拟暂停实施三年,戴海波表示,希望明年上半年看到成果。
自贸区外的商机也引人注目。戴海波在昨日会上透露,下一步,会在自贸区外的森兰区域、浦东机场周边、洋山港临港区域建立特定区域的保税展示、完税交易的高端消费交易平台。
金融细则尚在制定 /
金融创新是上海自贸区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在自贸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上海自贸区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将先行先试,但目前金融细则仍未出台。
艾宝俊在发布会上称,目前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正与市金融办、“一行三会”紧密合作,配合人民银行分账核算操作办法,对区内6000多家存量企业进行梳理,帮助银行建立企业数据底账,并支持人民银行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资金监控系统,落实风险防范机制,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及人民币跨境使用相关政策落地做准备。
就外资银行如何在沪自贸区内设立分支机构的问题,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吴俊表示,外资银行设立机构进入自贸试验区不单单是获得外资国民待遇的问题,机构升格、增设以及新设,在现有监管下有数量控制,在自贸区没有限制。
戴海波表示,目前已有332家金融和金融相关的服务企业入驻上海自贸区,其中外资银行1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