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在前,货币市场基金在后,银行负债端资金成本不断提升,这意味着银行实际净息差低于目前报表披露数据。货币市场基金发力,银行面临“完全脱媒”挑战,追求高风险资产配置趋势已不可阻挡。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银行存款正在逐渐流失。
数据显示,10月人民币存款减少4027亿元,同比多减1227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8967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068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6284亿元。
毋庸置疑,居民存款减少的原因与金融脱媒有关,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各种余额理财工具的涌现,吸收了大量的银行存款。加上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不断升高,吸引了众多资金去理财市场投资非标。
银率网10月数据显示,部分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突破5%。分期限类型来看,除小于1个月以内期限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略低于月末流动性紧张期间的收益水平外,其他各期限类型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均创全年新高。
银行负债端正面临脱媒的巨大挑战。
负债端“脱媒”化明显
在银行内部,理财产品一直被视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最近几年,银行理财规模快速扩张,导致银行负债端存款出现脱媒。据统计,从2009年到201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显著高于同期存款增速;2013年中期余额达到9.1万亿元,占人民币存款余额的9.0%,占储蓄存款余额的20%。
在一些机构看来,理财产品对于银行负债资金来源仅属于“部分脱媒”。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理财产品分流存款,客观上导致了银行负债端存款波动性加大,并且负债资金成本上升;二是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资金流向以及期限分布仍为银行所掌控,客户仍然保留在银行体系。
即使是“半脱媒”,它仍对银行资金来源产生了较大冲击,存款波动性加大,并且逐步抬升其资金成本,进而导致净息差的回落。
根据瑞银证券的估算,2013年前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预期综合收益率为4.23%左右,高于活期存款基准利率3.88个百分点,高于1.1倍一年定期存款利率0.93个百分点,同时较中期A股上市银行平均存款成本高2.1个百分点。
如果说理财产品的出现对于银行来说仅是资金来源的“部分脱媒”,那么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对于银行存款资金而言应该是“完全脱媒”。在货币基金模式下,银行原有存款客户直接变成了资产管理机构货币基金客户,该部分存款资金来源、流向等完全脱离银行。
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中国货币基金占整体存款的比率仅0.6%,占活期存款的比率1.3%,但呈加速发展态势。或许短期并未看到其致命的杀伤力,但绝对不能小觑互联网金融隐藏的巨大能量。
根据惠誉的测算,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的货币市场基金的管理资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同比增长67%,仅比6月份流动性紧张之前的水平低3%。但是,中国的货币市场基金中散户资产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2013年第二季度新发行的一家基金拉动,吸引了新增投资的40%。
目前来看,中国的货币基金对于银行负债端存款分流仍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系统性风险提升使得资金面偏紧,资金利率较高为货币基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预计货币基金对于存款的分流将为银行净息差带来进一步下行压力。
货币基金规模提升对于银行负债成本冲击的逻辑在于:首先,原有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储户将资金从银行取出,体现为银行负债端低成本资金的减少;其次,储户购买货币基金,基金公司将其投向货币市场工具,如国债、央票、同业存款等,最终体现到银行负债端同业负债等高成本资金增加。
银行以上调定价应对
面对负债端存款脱媒深化,银行存款市场化定价悄然推进,存款定价逐步上调。
自2012年6月央行允许银行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1.1倍之后,各家银行存款定价行为呈现三个阶段的演变:
1.初期应对,体现为除大行维持活期存款利率不上浮,1年期以内各期存款上浮8%-9%,中小行普遍将1年以内存款上浮到顶。除南京银行外,其他银行均维持1年期以上存款利率基准水平;2.差异化定价显现,部分中小银行部分地区将2年期或以上存款利率上浮到顶;3.市场化定价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小行将全国2年期以上存款利率上浮到顶,国有大行开始出现部分地区1年期以上存款利率上浮。
对于各家银行两年期存款利率上浮到10%对于净息差影响的测算,我们分析2年期、3年期及5年期存款利率将分别向上提升38bps、43bps 和48bps,平均提升43bps。
瑞银证券根据各家银行存款重定价结构,具体影响测算如图所示。
在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等多重冲击下,现阶段银行存款竞争日益激烈,多数银行各期限存款利率提升已至上限,存款利率限制成为其稳定存款的重要障碍,存款利率市场化,待进一步破局。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推进包括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推出面对公司和个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在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脱媒等持续的背景下行业景气度下行趋势没有改变,货币市场基金等工具的加速发展将加大银行业负债端成本提升的压力,中长期ROE将逐步回落。
这一过程中,两类银行被看好:一是零售端有优势,如体现为客户粘性较大,存款结构有优势等,以缓冲负债端资金脱媒的压力;二是风险定价有优势的银行,较高剔除风险后收益将弥补成本提升的压力。
银行倾向于高风险资产
进一步分析,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在存款竞争中表现各异。大银行由于客户数量众多,户均存款不高,特别是以农行为例,户均存款可能只有几千亿的规模,大多用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对利率非常不敏感。因此大银行负债成本普遍不高,并且在稳定息差的压力下,更倾向于以稳定负债成本作为首要考量,对高成本的协议存款兴趣不大。城商行则和大银行相反,对协议存款的需求较大。股份制银行更为灵活,通过不断地创新来提升存款基础 。
虽然互联网来势汹汹,但从用户角度来讲,中国人传统而言更依赖于物理网点。这也是多数银行考虑布局社区金融便利店的主要原因。社区银行在国内也仍属试验阶段,虽然已有多家银行低调试水,但大多处于区域性试探状态,将社区银行提升到战略高度的可能仅有民生银行,多数银行仍处于观望状态。
目前市场比较担心的问题有两个:首先是监管层态度不明朗。虽然理论上社区银行无柜台不需报批只需报备,但仍游走于监管边缘;其次,与社区银行伴随的成本问题,很难判断能否实现盈亏平衡。有银行考虑通过人员成本的节省,比如借鉴保险公司的模式,但各家银行多担心与此伴随而来的银行声誉风险问题。
余额宝等的出现一开始也让银行感觉到压力和挑战,但目前看来实际影响并不大。余额宝等对银行存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小额、零散的存款,对中高端人士的存款影响是很小的。而对银行来说,“二八定律”非常明显,财富值高的人对金融知识比较了解,受余额宝影响很小。
余额宝的优点主要是方便,但其T+0模式也并不是完全的T+0。对银行而言,存款端利率的上升压力更多来自于银行自身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比如有些小银行为了留住客户存款,对存款较多的客户甚至主动提供超短期、高流动性理财产品,真正意义上的活期存款变得越来越少。
不过,即便有各种应对之举,银行负债成本上升的趋势很难逆转,在此背景下,各家银行均不同力度的加大了资产端转型。贷款方面,激进型银行将客户下沉做到极致,稳健型银行也对客户结构进行部分下沉,向中小企业倾斜。非信贷业务方面,债券配置并不积极,更倾向于寻找其他高收益的类信贷业务。但由于可能会落地的“9号文”的不确定性,短期内非信贷业务中的类贷款业务暂时处于观望状态。但是银行普遍认为融资需求旺盛,即便有新的监管政策,也会有随之而来的新的创新产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