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舆论正在慨叹当下中国的语文教育越来越边缘化时,一些中文热词留洋海外,似乎又不得不让人惊叹中文影响力的日益强大。
近日,一则关于“Tuhao(土豪)”“Dama(大妈)”等中文热词有望以单词形式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的消息引发网民热议。有人将之归结为中国影响力提升的体现,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契机,但也有人认为这些词汇本身带有贬义或嘲讽意味,或对中国人形象有所损坏。
暂时撇开“Tuhao(土豪)”“Dama(大妈)”在国内语境中的特殊含义,这些年“热销海外”的中文单词其实并不少。2010年3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报道中国男多女少的文章中,将大龄男青年称为“Guanggun(光棍)”替代“bachelor(单身汉)”;2010年有关“两会”的报道中,不少海外媒体也将“两会”的拼音“Lianghui”直接作为新词在报道中使用;此外,“Guanxi(关系)”“Mianzi(面子)”“Hukou(户口)”等词在海外媒体的报道中也不少见。再往前看,Mantou(馒头)、Gongfu(功夫)等词早就被西方借走了。
这一轮中文热词“留洋热”备受关注,归根到底还是拜“土豪”所赐。一个从故纸堆里复活的“老词”,被赋予新的意义,伴随着“土豪,我们做个朋友吧”的网络狂欢,一下子成为蔓延全球的热词。“Dama(大妈)”虽不如“Tuhao(土豪)”更具“故事性”,但有着此前中国大妈在海外购买黄金的狂热做背景,这些热词漂洋过海引发的舆情震荡,也要远远超过当年“Guanxi(关系)”“Mianzi(面子)”等热词出国的动静。
“Tuhao(土豪)”“Dama(大妈)”出国了,尽管美国得克萨斯州全球语言监测机构主席保罗·帕亚克对此评价,“中文影响力在整个21世纪将会一直持续”,尽管国内也有一部分舆论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热的表现,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可这种观点。外媒在引入它们的时候都带着一点点猎奇,甚至还有一点点偏狭,几个在国内口碑不佳的热词,真的能肩负起“文化输出”的使命么?显然不能。
我们不能把“热词外销”简单地看作是汉语热乃至中国文化热的表征,但必须承认,这些中文热词走出国门,至少表明了中国影响力的提升。改革开放几十年,西方看中国的目光也发生转变,以前是漠不关心,现在是不可忽视。而且观察的焦点也由宏观的国家意识形态深入到微观的百姓市井家常,由务实的财经政治动向转向更深层的历史文化品位。“Tuhao(土豪)”“Dama(大妈)”“Guanxi(关系)”“Mianzi(面子)”“Hukou(户口)”这些热词只是西方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热词都不是无缘无故火起来的,其流行一定有着独特的社会土壤。如果能读懂这些热词,其实也便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社会。
我更愿意将“热词外销”看作是世界语言开放交流的结果。法国巴黎街头有过一则广告:“学汉语吧,那意味着你未来几十年的机会和财富。”这其实充分证明,国外更多是把中文当成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至于通过汉语了解中国的文化,几个热词并不够。
从情感上讲,国人自然希望中文能成为世界语言体系中的“硬通货”,但有数据显示,每年新增的英文单词1万个左右,每98分钟一个新的英语单词就被创造出来。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不只是中文在改变着英语,世界上其他语言也在改变着英语。英语不能很准确地翻译出“两会”“面子”等在中国有特殊含义的词,那干脆选择拼音译法好了。这就好比一些网民语言能力提升了,他们宁愿看原声的美剧而不是译制版一个道理。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他语言无法确切表达出的含义,为了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直译”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太多时候,我们喜欢多情地对一些事物做过度阐释。其实,“热词外销”更多还是世界开放以及语言交流促成的结果,无关文化输出和形象输出。如果我们把事情看得简单一些,那么我们在观察“Tuhao(土豪)”“Dama(大妈)”留洋时,可能就不会生出是否关乎国人形象的感慨了。
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环境里,被他者改变一些语言细节,或者改变他者的一些语言细节,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那句著名的Chinglish(中式英语)“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是早就被外国人接受了吗?
遥想当年,当国人开始把“再见”说成“Byebye(拜拜)”,“老外”们在观察这种语言变化时,是不是像现在的我们一样震惊?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