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比特币 带刺的玫瑰

2013年11月22日 08:14    来源: 金融投资报    

  近段时间,“比特币”这个词频频闪现媒体和网络,火得不得了。有的媒体甚至把此前横扫黄金的“中国大妈”也拉了进来,以壮行色。

  一连串数字令人瞠目:11月19日,1比特币兑换人民币最高成交价达7000元,较年初时上涨近80倍;20日,跌至4383元,较前一交易日最高价跌45%;两个月前,对人民币的汇率仅600多元;而一开始,1美元可以买1309.03比特币。过山车似的疯狂行情令股票、黄金、期货什么的投资产品相形见拙。

  比特币,这是什么?

  比特,这一计算机专业术语,指的是信息量单位。顾名思义,比特币,就是基于计算机、信息、网络等技术介质而存在的货币,它是一种纯粹的网络虚拟货币。

  比特币最初于2009年由一名自称“中本聪”的神秘黑客提出,它不由任何政府、企业或银行发行,也不与任何现实货币挂钩,但却可以用来购买现实世界中的物品和服务。比特币的获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计算机上“挖矿”(即解题),另一种就是通过网络买卖交易。比特币的首笔交易,出现在2010年。

  一个黑客的“幻想”,就这样成了现实。现在的比特币,不仅可以交易现实货币,还可以买卖现实物品,更成为了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投资、投机者们趋之若鹜、疯狂炒作的“投资品”。而且,炒作的路径还是畅通无阻的,国内外许多网站就是比特币的“交易所”,来者不拒。

  为什么比特币还真能用起来,炒起来?那是因为人们“看中”了它所谓的“价值”:一是安全性,它本身就是虚拟数字的;二是稀缺性,按照计算设计,比特币的总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2100万个之内。物以稀为贵啊!

  其实,这些都是借口,人“好赌”的劣根性决定了,什么不可以拿来“投资”?从妄称代表一片美国领土的“鹰”卡,到从10元飚到10万元的兰草,再到什么都说不上的海狸鼠、胆红素,什么不可以“来钱”,只要不倒霉地接到那最后一棒。

  所以,说白了,同上述那些“投资品”一样,比特币最终只不过是在一张白纸上面画了几个圈圈,说它是“钱”了,还只不过披了一层“电子、信息、网络”的现代化外衣。

  其实,国内外已经有不少人甚至是国家政府对比特币这个东西提出了质疑和预警:

  有学者认为,比特币的支付太狭窄,不能称其为货币,“风险甚高”。

  还有学者认为,这种虚拟资产缺乏物理存在,价值几乎为零。

  更有消息称,泰国央行已在研究将比特币交易视为非法行为而予以禁止。

  当然,对于一件新生事物,笔者不敢过早地妄加评判其价值与生命,但是,如同任何一种“投资品”一样,在比特币风光一时的背面,也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风险、陷阱存在。

  如同玫瑰,鲜艳夺目亮丽可人,然而她有刺,会扎到手,还需谨慎小心。

  本报记者 周戎


(责任编辑: 郑海斌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