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雄
伴随着大量零售和生产企业走向网络,与电商合作服务好这股新兴商业势力,银行将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
过去十年间,随着与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渐成社会中坚,他们逐渐养成的网上购物模式也“喂养”出了阿里巴巴、京东、当当、腾讯等电商巨头。在电商们的逼迫之下,众多商场服装专柜沦为免费试衣间,电器销售老大国美陷于亏损前路崎岖,实体书店萧瑟一片倒闭连连。如今挟这股风雷之势,电商又纷纷借道互联网金融来与银行业抢占地盘。
6月13日余额宝上线,截至9月底其货币市场基金发行规模便已达到556.5亿元。而据阿里高管于10月16日透露,余额宝的开户数已超过1600万,累计申购的货币基金则超过1300亿元。10月28日百度“百发”发布,当天便发售10亿元。11月初,十多家基金公司的淘宝网店同时上线,随后多家银行宣布与微信合作推出新业务。
其实早在电商抓人眼球的近期举动之前,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电商供应链金融等多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便早已发展得热火朝天。2012年,支付宝、财付通等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体系的交易额达3.66万亿元;网络信贷规模达200亿元,其中单是P2P网贷便有90亿元;京东与银行合作推出的供应链金融所获授信达50亿元以上。
目前,虽然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已历时10年之久,基于存款和贷款业务的利差收入仍然是其主要收入来源,而最近发展火热的互联网金融正是与这两类核心业务形成直接竞争。余额宝及“百发”等类余额宝业务的推出,为银行存款客户提供了风险相仿但收益更高的投资渠道;网络信贷和电商供应链金融则类同于贷款业务,虽然目前互联网信贷的业务范围依然仅限于个人与小微企业小额贷款、电商平台用户及供应商贷款。
而类支付宝业务和互联网信贷业务的发展,又都依赖于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的渐成气候:前者受惠于它提供的用户基础和使用习惯,后者受惠于它提供的客户历史经营信息及贷款期间的现金流监控便利。
面对电商在核心业务上的发力竞争,银行业要想通过建立能被市场普遍接受的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来打掉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基础已经不太可能。阿里和腾讯不会以自建的支付宝和财付通业务受影响为代价来推银行平台,其他电商即便想与银行合作也深受用户习惯制约根本无能为力,何况还有多家大型电商正狂喊自建支付平台。
类支付宝业务之所以一经推出便业绩显著,极低的银行活期、短期存款利率当负首责。虽然央行已于2013年7月20日起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但存款利率管制放开还尚需时日。以前除了将钱放在银行账上眼看其价值随着通胀日趋下降之外,对于手中持有的短期资金,无法自行投资又不愿承受高风险参与民间借贷的居民并无别的选择。
类余额宝业务给了他们选择的机会,而银行要想阻止更多客户转换门庭,唯有提供收益相当且存取同样自如的产品。在这方面银行并不缺资金、人才、技术资源,迟迟未动的原因仅在于此举会致其融资成本大增。然而,等到静观良久信任渐增的客户开始大举迁移资金之际,银行将陷入更为凶险的被动境地。
在互联网信贷方面,大型电商向其平台用户和供应商提供贷款是最有潜力的业务方向。其信贷和风险控制全依赖于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提供的信息:从历史交易数据中判断客户经营状况和未来前景,通过交易资金变化来监测经营变动、防范资金抽逃。而作为小微企业,这些平台用户和供应商以前很难从银行直接获得贷款。
目前,京东、阿里等大型电商都在互联网信贷领域谋求与银行的合作。银行应该设立专门部门、拨出专项资金与电商积极展开合作,并力求将核心流程和资源掌控于自己手中,即便目前从事这一业务并无利润。 因为零售业向电子商务转移已成必然,2012年阿里的淘宝、天猫平台卖家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马云更是预言其今年将在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超过10%。这一趋势必然伴随着大量零售和生产企业走向网络,与电商合作服务好这股新兴商业势力,银行将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证券日报)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金融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