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全面改革将带来股市赚钱效应

2013年11月18日 07:39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当美国投资者忙于对传统资产定价模型进行修正,以期解释发达经济体股市所普遍存在的“股权溢价之谜”的时候,中国投资者却一直在为中国股市不存在“赚钱效应”而懊丧苦恼。

  毫无疑问,由于股市风险较大,投资者必然会要求更高的收益作为补偿,所以股市理应存在一定的“股权溢价”,“买入并持有策略”也自然能够盛行。过去十年,尽管中国股市经历了2006年至2007年以及2009年的牛市,但股市最终还是输给债市,而且股市也没能战胜通胀,股市投资收益率更是远远落后于楼市。发达经济体所普遍存在的“股权溢价之谜”在中国成了“股权折价之谜”。这不仅与教科书上的资产定价理论相违背,而且也与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不相符,股市投资者显然并没有分享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胜利成果。

  中国股市没有“赚钱效应”,并不能形而上学地通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强、股权融资规模居高不下等原因来解释。毕竟24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代表了中国最优秀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必然也会随之高速增长。2002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0.14元,到2011年就快速增长到0.53元,中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实际上是一直在提高的,只是股市指数并没有随着盈利的提高而持续提升。IPO、增发等股权融资规模居高不下是造成股市低迷原因的说法,似乎有点本末倒置。近年来正是因为股市大幅上涨才造成大量企业企图上市圈钱,股票融资在2007年和2010年的大规模放量恰恰是2006年至2007年和2009年股市大涨之后而不是之前。而且从2012年11月开始IPO已经暂停一年,股市也未见明显好转,更何况即便股票融资不断创新高,只要流动性保持充裕态势,股价同样也会不断上涨。

  中国股市没有“赚钱效应”本质原因,在于经济转型过程中投资者和决策者的短视性,导致过于重视眼前利益和当代人利益,轻视甚至忽视未来利益和后代人利益。这种短视性导致消费者、决策者和投资者赋予未来消费、后代利益和未来盈利的贴现率较高,使得居民部门宁愿牺牲更多当前消费换取未来消费,所以储蓄率一直较高;政府部门宁愿牺牲自然环境换取短期经济增长,所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严重环境污染;企业部门宁愿采取粗放经营方式获取短期利润,也不愿意加大科研投入获取长期稳定回报,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得不到转变。

  社会整体的短视性在股市上被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投资者由于对未来不确定性充满担忧,所以往往急于兑现和透支未来经济增长带来的盈利增长预期。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的998点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就快速上涨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短期翻了2.5番。中国经济尽管在过去三十五年保持年均9.8%的高速增长,也要经过7.4年才能够翻一番。也就是说在2006年至2007年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中国股市已经透支了未来18.5年的经济增长。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即便股市能够保持上涨态势,但从2005年6月算起的18.5年之内,也就是2025年之前,很难期望上证综指突破历史最高点6124点。

  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国股市持续四年下探之际,十八届三中全会及时召开并为方方面面改革指明方向,改革“要以更大政治勇气智慧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未来中国经济中,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将取得决定性成果,这表明决策层更加看重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实现长远利益而宁愿牺牲眼前利益。一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经济得以成功转型,很大程度上将消除未来经济和股市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进而也就消除了消费者、决策者尤其是投资者的短视性。这样一来,投资者所赋予资产价格的贴现率就会降低,投资者所一直担忧经济增长无法可持续的“紧箍咒”也会被解除,股市未来十年也将在消费、教育、文化、娱乐、科技、信息、环保、医药、医疗、农业、安防等板块的带动之下保持震荡上行的总体趋势。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