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已经基本完成了市场化的目标。资金市场化中最重要的一项利率市场化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管制。如何加快实现利率市场化目标,已经成为继续发展市场经济道路上的一道难题。这次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一个“加快”二字,是向市场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今后资金价格不再由中央银行主观制定,而是由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起决定性作用。之前的提法是“逐步推进”、“渐进式推进”和“深化”利率市场化,如“十二五”规划中提法是“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而三中全会提法是“加快”,这是利率自由化改革中的一个更加积极的步骤。
1996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稳步推进。主要进行方式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外币利率的市场化起于2000 年9 月21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二是放开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直到2003 年11 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才开始放开。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始于1987 年1 月,商业银行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为基准上浮其贷款利率,浮动的幅度最高不能超过规定利率的20%。至2004年为止已经实现了存款利率“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标。 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但存款利率上限仍然没有放开。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精髓并不是改变利率,而是转移利率的决策权,即从央行转交到金融机构。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是对政府放权的倒逼,通过政府与市场的“金融分权”,资金价格(利率)的确定将发生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利率决定机制的市场化。即指利率的高低、利率的期限结构、利率的风险结构都由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在一个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中,利率水平能够准确、有效、迅速地反映资金供求双方的力量的对比,从而能够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二是利率干预机制的市场化。即央行不再通过行政命令来干预利率,而是运用再贴现率或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改变金融市场资金的供求平衡,来引导市场利率。
利率市场化能够缓释“金融脱媒”。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爆发式增长与存款利率上限管制高度相关。由于银行存款利率被压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我国居民存款利息率比起物价水平一直处于负利率状态,为了将手中的闲置资金盘活,居民选择了比市场利率高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以及信托产品。存款利率市场化将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资产性收入的水平。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个人存款余额为44.17万亿元。照此存款余额计算,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如果存款利率提高一个百分点,那么存款利息每年能多出4417亿元。这些新增居民收入可用于扩大居民消费。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风险。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如东南亚、拉美地区、日本等。在这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等配套改革,是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的关键。
要想完全让市场在资金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需要按照我国国情和实际发展的需求安排一系列重要金融制度,比如: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目标利率选择等,尤其是要使市场化的中央银行目标利率得到实现,公开市场操作的功能与成效不断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