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政策着力点:提升供给的贡献度

2013年第三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2013年11月14日 07:2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闫坤 于树一

  9月11日,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拉开序幕,李克强总理在开幕式上的演讲中的一句话“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我们愿意也希望更精彩”,在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并加速发展的“第二季”迟迟不见露面的情况下,总理的话深深触动了世界。2013年第三季度,世界经济忽上忽下的表现说明经济复苏不具有长期性。在这样的情形下,世界各国都必须反思:我们做错了什么?得出的答案是:对需求能力的轻信和对供给贡献的忽视导致宏观经济失去了平衡。我们看到,中国在这一轮经济复苏中,已经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了提升供给贡献度上。

  中国经济: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

  前三季度,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均处在合理区间,结束了连续两个季度的放缓势头,表明我国经济正沿着调结构、促改革的主线,为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做好了准备。

  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政府微型措施效果显现

  第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67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同比增长7.8%,较第二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中止了连续三个季度的回落。说明此前政府出台促进信息消费、加强城市基建等稳增长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国家统计局预计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运行的可能性比较大。

  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双优化”

  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 D 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45 .9%、55 .8%、-1 .7%。可见,本季G D P增长全部来自于二者的贡献,说明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全部动力,实现了结构优化。

  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来看,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速快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主体结构优化;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快于东部,投资地区结构优化;第一、三产业投资增速快于第二产业,投资产业结构优化;自筹资金增速快于预算资金、国内贷款,资金来源优化。

  消费延续逐季上升的趋势,信息消费加速发展

  前三季度,在政府规范“三公消费”对消费增长具有负面影响,且在去年消费的基数较高的情况下,消费增速仍延续了逐季上升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房地产交易依然活跃,带动了家具家电、建筑装簧材料等住房相关类消费的增长;二是政府出台了鼓励信息消费等消费刺激政策,电子信息类消费及网购等新型消费渠道保持快速发展。

  此外,物价整体形势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速偏快等等。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向好,正在进入提质增效的经济发展“第二季”。

  财政收支增速呈反方向变动政策效果明显

  1-9月,财政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相比,经历了一季度的走低、二季度的持平之后,三季度突破的过程,并保持了增速回升态势。同时,财政支出增速超收入增速形势仍然延续,但呈逐季回落趋势。

  财政收入增速呈逐季回升态势“营改增”效果显现

  1-9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98389亿元,同比增长8.6%,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总体上呈逐季回升态势,主要原因是税收收入增长较快,1-9月税收收入84412亿元,同比增长9%。此外,非税收入13977亿元,同比增长6.1%。中央收入延续了回升态势且增幅明显较大,地方收入增长平稳。综合来看,三季度“营改增”对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结构影响已经显现,此外,土地成交额与房地产市场成交额的大幅增加使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大幅增长。

  财政支出增速回落,更加注重民生支出

  前三季度全国公共财政支出91532亿元,只完成全年预算的65.56%,在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下,多数部门的“三公经费”实际执行数额低于预算数,是主要原因之一。中央财政本级支出14279亿元,同比增长2.8%;地方财政支出77253亿元,同比增长10%。分支出项目看,教育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城乡社区事务 支 出 、节 能 环 保 支 出 分 别 同 比 增 长6 .6%、9%、14 .6%、12 .1%、9 .9%、20.7%、8.7%。可见,在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更加注重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努力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需要。

  提升供给贡献财政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思路

  财政政策既可以调整需求也可以调整供给,关键看政策着力点。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我国财政政策需以提升供给贡献为目的进行战略性调整,具体着力点可放在扎实推进结构性减税、调节收入差距到适当水平、压缩“土地财政”、退出竞争性领域、为贸易投资便利化创造条件等方面。

  扎实推进结构性减税

  减税是提升供给贡献的首选路径。近两年我国实施结构性减税,已经创造了良好的减税环境,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将结构性减税进行到底”。具体落实到税种上有如下思路:

  ———实行更为彻底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厂房等建筑物所含税金纳入抵扣范围,在“营改增”扩大试点的地区范围、行业范围的基础上,调整增值税的中央地方分享比例,以此为契机增加地方可支配财力,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并择机全国推开,最终形成一个成熟、完善的税种。

  ———个人所得税尽快迈开“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改革步伐,综合考虑城镇居民基本消费支出水平、最低工资和低保水平、通货膨胀水平等指标,对费用扣除标准进行指数化,并逐渐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计征。

  ———企业所得税方面进一步提高对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小微企业、欠发达地区企业、企业研发、新成果应用、无形资产摊销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所有日常用品不再征收消费税,对未纳入征收范围的所有奢侈品、高端服务消费以及一次性包装物、废旧电池、爆竹、原浆纸等所有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均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完善资源税,将水、森林、草原、滩涂、地热等纳入征税范围,并在从价征收的基础上,根据稀缺程度确定税率,同时,将此前各种性质的资源保护性收费取消,统一征收资源税。

  ———开征社会保障税,该税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为累进税,高收入者对应高税率,且征收幅度高于拨付使用的幅度,城乡统一征税,但要考虑城乡收入差别,对农村居民实行低税率。

  调节收入差距到适当水平

  近年来,收入分配问题成为我国各界关注的焦点,与收入分配的改革方案配套的财政措施还没有明晰。我们认为,在提升供给贡献的前提要求下,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要适当,以实现劳动供给均衡。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流动受限,劳动者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在这样的客观背景下,要把握好财政政策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方向。

  ———在实现公平的同时,不损害效率,对供给形成有效激励。也就是说,既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中低收入者保障体系,又要防止过度干预扭曲市场。

  ———通过支持教育和就业,在增加劳动供给数量、提高劳动供给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劳动者收入能力。

  ———通过支持服务业发展来增加劳动供给,进而增加劳动者收入。减少对不利于增加劳动供给、也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房地产业的财政支持。

  ———通过影响要素价格来影响要素市场供给。财政可在扶持农副产品生产、稳定农副产品市场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保障煤电油气运等方面发挥作用,在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同时增加要素供给。

  ———通过支持工资制度改革,改善行业收入差距,调节劳动供给结构。在支持建立工资合理适度增长机制和最低工资制度的基础上,支持工资制度改革,使企业职工的工资报酬由市场决定,公共部门职工工资与人力资本价值相对应。

  压缩“土地财政”

  在我国,目前土地供给缺乏理性,原因是体制不完善导致地方财权财力不能满足其支出需要,与此同时,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划归地方政府支配,致使地方政府纷纷非理性“卖地”以取得资金弥补财政收支缺口,却不考虑未来。为了使土地供给回归理性,科学地在代际间进行分配,必须压缩“土地财政”。

  通过结构性减税政策调整土地财政收入结构,提高土地相关税收的比重,降低土地出让收入的比重,缓解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通过土地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提高民生性支出的比重,降低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强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卖地”冲动。要减少卖地的冲动,补充当期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的政策措施要跟上。包括加强土地出让金的预算管理,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涵养地方税源。

  收缩竞争性领域的财政干预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是提升供给贡献在我国实践层面最重要的体现,这一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给我国宏观调控带来很多启发,其中最重要的是: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才能真正迈过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门槛,全面享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减少政府干预,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做的就是实现在竞争性领域的实质性收缩。

  ———理顺财政与国有企业的关系。财政与国有企业分配联系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利,二是税,三是费。在“利”方面,应该通过国有资本预算理顺财政与国有企业之间“利的关系”。在“税”方面,通过结构性减税实质性降低国有企业税负,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前提是不损害公平。在“费”方面,进一步清理、取消部分行政收费项目,同时制定并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的分配办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严格管控政府投资。在保证政府正常运转的条件下,全面压缩一般性项目开支,尤其是压缩在竞争性领域的政府投资,加大公共需要的保障力度。

  ———积极推动财政管理方式转变,深化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缺乏效率的财政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财政干预市场的效率、效果、效益。

  为贸易投资便利化创造条件

  在全球贸易体系重构的当前,我国需要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多边贸易、区域贸易和双边贸易谈判,同时,我国正在从引进外资大国转变成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大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财政部门应甘当配角,为贸易投资便利化提供服务。通过促进贸易投资的财政政策为提升供给贡献开拓空间,为中国经济进入“第二季”降低壁垒。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