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管理部门放宽国内票价管制 1元机票或重出江湖

2013年11月11日 13:12    来源: 北京日报    

  在有关管理部门放宽国内民航机票价格管制后,自主定价航线的票价水平应声上调。昨天,记者查询民航订票系统发现,北京飞往杭州、青岛、沈阳等城市的航线票价开始上涨,多数航空公司将全价票水平上调了约10%。

  自主定价新增31条航线

  近日,国家发改委、民航局下发《关于完善民航国内航空旅客运输价格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旅客运输票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国内航线,均取消票价下浮幅度限制,航空公司可以基准价为基础在上浮不超过25%下浮不限的浮动范围内自主确定票价水平。另外,对部分与地面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竞争,且由两家(含)以上航空公司共同经营的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票价由实行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

  就在多数消费者以为机票价格下限取消后,航空出行大众化程度会进一步提升之际,市场的第一步反应却是自主定价票价的上扬。根据上述《通知》的规定,航空公司可以对新增的31条国内航线自主定价,即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主确定票价水平。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国内航线目录由民航局与国家发改委规定,于每年一季度调整公布,航空公司在上述范围内制定或调整旅客运输票价时,应至少提前7日向社会公布,并通过航空价格信息系统抄报民航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这31条航线包括广州—长沙、广州—武汉、北京—合肥、北京—南京、大连—哈尔滨等,多数是受京广、京沪、哈大等高铁冲击严重的中短程航线。以广州—长沙航线为例,11日开行的高铁车次余票很多,最便宜的二等座票价为314元,同日的机票最低只需300元(不含税费)。

  高铁冲击民航逆市提价

  列入自主定价范围后,上述中短程航线有了票价提升的机会。记者昨日查询机票预订网站发现,这31条航线大部分都出现了票价上调,只是航空公司上调步伐不一,所以首次出现了同一条航线不同航空公司全价票有差异的情况。

  如北京至沈阳航线上,国航从11月11日起,将全价票由700元上调到770元。而在此之前,东航、南航已经将全价票都调至770元。北京飞杭州航线,9号的机票信息显示国航、海航全价票为1150元,而东航、南航全价票已调至1270元;北京飞青岛航线,9日国航的全价票显示为710元,而东航、山航的全价票已提高到780元;北京飞郑州航线,几大航空公司也将全价票由690元上调到了760元……

  市场人士分析,自主定价航线上,各航空公司提价步伐稍有差异,但很快会实现同步提价。记者采访多家航企,相关负责人均表示,目前民航执行的全价票水平是2004年确定的,10年来没有变动,而航油成本、人工成本这些年都大幅攀升,这是价格提升的重要原因。在全价票上调后,所有折扣票的实际售价也相应提升。不过,这些与高铁充分竞争的航线上,机票提价能否得到旅客认可,会不会导致客流进一步向高铁流失,还有待市场观察。

  记者了解到,全国不受政府指导价约束的航线并不止31条,此前民航规定,由一家航空公司独飞的航线,票价水平也自主决定。市场预测,按照民航放松价格管制的思路,今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航线被列入自主定价范围。

  为何航空公司在竞争航线上仍选择提价而非降价?一位航空从业人员表示,目前商务人士对航空出行的需求并未受到高铁冲击,流失的主要是追求低票价的航空群体。在成本上航空无法与大运量的高铁比拼,如果一味降价应战只会加剧亏损,因此提高票价缩减航班增加盈利水平,反而是稳住航线经营的可行方式。

  1元机票可能重出江湖

  与增加自主定价航线相比,备受消费者期待的机票下浮不设限并未在机票市场上造成波动,因为此前航空公司早已突破机票下浮不能超过45%的红线。不过,票价下浮不设限可能提升低成本航空的吸引力,春秋航空的1元特价机票有可能重出江湖。

  由于11月份历来是航空淡季,目前主要航线上三折四折的机票非常普遍,实际票价水平11月初和11月中下旬相比没有明显变化。“过去实行政府指导价的航线,机票下浮不能超过45%,但航空公司普遍没有遵守,一折两折的特价票都有销售。”机票代理柳先生认为,放开下限管制不过是民航管理部门对航空公司市场行为合法性的追认而已,不会影响机票销售行情。

  放开下限惟一的利好在于给了低成本航空更多市场空间。春秋航空曾在2006年底推出过1元机票,但很快遭遇济南市物价局15万元罚单的封杀,处罚理由是“没有执行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民航总局的相关文件规定,以低于政府指导价销售济南至上海机票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春秋航空董事长王正华对此曾明确表示,等机票价格放开后,春秋航空将再次推出1元机票。

  不过,对1元机票期待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目前春秋航空在多条航线上正在销售最低9元的机票,如杭州至长沙、石家庄至唐山航线,但数量很少,需要消费者有足够强的抢票能力。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