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一线城市突击调控 能否令楼市“退烧”

2013年11月11日 07:35    来源: 金融投资报    

  “上海、深圳二套房首付提至7成;上海对非户籍人士限购从严;北京对涨价楼盘不批预售证……”近期,京、深、沪等房价涨幅趋前的一线城市接连出手,楼市调控进一步“升级”。

  调控“升级版”效用几何?

  今年9月,北上广深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增幅全面超过20%。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表示,一些房价涨幅较大的大中城市,完成年度调控任务几乎无望。

  针对房价上涨较快的态势,北京、深圳、上海等地近期接连出手。

  上海8日公布的“沪七条”要求,二套房最低首付从此前的六成提高至七成。深圳近期提出的调控举措也包括这一内容。北京市住建委明确,年底之前涨价楼盘不予批准预售;单价高于4万元的楼盘不予批准预售。

  对于一线城市的调控“升级版”,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措施效果十分有限”。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部副主任顾铭德说,目前上海发放的购房贷款中,二套房贷款不到20%。提高首付力度只能影响一小部分人群。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表示,进一步抑制需求,控制预售证发放等调控“升级”方式也许会抑制年底房价攀升,但毕竟只是权宜之计。

  市场预期能否稳得住?

  上海“沪七条”要求,今年住房用地供应量在不低于过去5年平均供应量的基础上,再增加30%的供应量,并进一步加大中小套型住房用地供应,确保土地市场交易平稳。

  张大伟分析指出,上海版的“沪七条”内容,从限制力度上明显超过此前北京的“京七条”和深圳版本。但在供应环节,相比北京推出的自住型商品住房政策则力度有限。

  北京市明确要发展价格低于周边市场30%,面积以90平方米以下为主的自住型商品住房。今年将供地2万套的规模,明年计划供地5万套。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低收入群体,政府可提供保障房,高收入群体能承受高品质商品房,自住型商品住房则是针对中端。

  回顾各地楼市调控的历史,限制需求、以“堵”为主成为历次调控倚重的手段,如何在供给端有所作为,业内屡次呼吁,却迟迟不见实际行动。北京此次推出自住型商品住房虽然还在供地阶段,对市场影响还有待观察,但是调控思路向供给端转变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分析师张旭表示:“随着近期调控从严,从北京二手房的需求和交易的情况来看,不少门店客流量都出现了下滑,购房者的预期确实在降温。”

  “长效机制何时能建立?

  近几年许多城市都按要求提出了年度房价控制目标,但相对宽泛,比如“基本稳定”“保持稳定”等。即便如此,完成目标形势依然严峻。

  “前期涨得太快,担心后期房价‘收不住’。”陈国强说,“出于年度调控目标的考虑,一些城市不得已进行调控升级。”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则表示,临近年底,如果调控从严仅仅是为了给统计数字一个交代,那就是在“作秀”。

  记者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中介机构走访时了解到,不少“刚需”购房者的观望情绪再度出现。业内担忧,年底收紧政策恐怕会造成需求的积压。

  从历次楼市调控的效果来看,观望持续一段时间后,市场很快会回暖。不少购房者担心:“这次观望又会持续多久呢?”一味地“堵”已经很难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顽疾”,对楼市的应对之策应有更长远的考量。

  “市场已经到了亟须出台长效机制的时期。”张大伟表示。

  业内人士建议,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应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不断增加协调性与针对性。比如,信贷手段应坚持体现差别化,支持刚需,限制投机;在房价上涨明显的城市,应加快采取增加住宅用地供应,缓解供求矛盾;同时,政府应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尽快完善有关房地产的税收制度。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