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员工售私募基金回扣5% 6亿资金到期无法兑付

2013年11月08日 08:57    来源: 广州日报    

  6亿元 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

  业内人士称有限合伙项目兑付危机来临

  近期,一对夫妇称在 宁波银行 一位理财经理的介绍下购买了一款私募理财产品到期却不能兑付。据媒体报道,该起事件涉事资金大概有6亿元,多家城商行的员工涉及其中。

  记者了解得知,出事的并非 银行 正规售卖的理财产品,而是一种有限合伙基金,由于相关产品销售佣金高,部分机构为了吸引投资者,将其“伪装”成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并私下联系银行员工售卖。

  业内人士表示,相关产品的说明书其实存在多项漏洞,投资者可从说明书上辨别,慎防上当。

  继去年 华夏银行 嘉定支行“代销门”事件后,近日又爆出一对夫妇因投资一款私募理财产品到期不能兑付事件。

  根据相关报道显示,老两口于去年9月底在宁波银行闵行支行经一位周姓客户经理的介绍下,购买了“上海市闵行区动迁安置房项目二期D款”这款产品,共计投入本金100万元。

  报道称,今年9月临近一年期产品到期,事主就兑付事宜联系该银行客户经理时,对方却要求延迟兑付,并拒绝透露原因及项目进展情况,几经交涉未果。而老两口之前一直联系的产品项目方总经理则不见了踪影。据了解,该起事件涉事资金大概有6亿元,并牵扯了包括宁波银行在内的城商行员工在内。

  银行:

  代销此类产品收入丰厚

  事实上,媒体曝光理财产品到期未兑付的情况并不少,而近期发生的这一起则是客户通过A银行客户经理介绍,去B银行汇款100万元购买了理财产品,但是到期后却无法兑付。

  早在去年,华夏银行事件后,银监会已经明文规定不允许银行代销有限合伙类产品,“但由于销售有限合伙基金的佣金收入丰厚,确实还是存在不少机构私下找到银行员工,以5%甚至更高的销售回扣来吸引这些员工利用自己所在银行手上的客户资源来销售相关产品。”广州某股份制银行个人业务负责人张先生表示。

  “有限合伙基金给第三方机构的收益是18%,收益是 综合 收益,一般会将11%~14%的收益给投资者。”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给银行员工个人的不会少于5%。

  事实上,这类高佣金高收益率的产品是由私募股权 基金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此类产品最大的问题是行业监管流于形式。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两年出现兑付危机的有限合伙基金将会出现更多。

  五招看清私募基金伪装

  方法一:看发行机构

  “ 信托产品的发行机构是信托公司,银行理财的发行机构是银行,如果发行机构是基金管理公司或者股权管理公司,多半是用有限合伙形式募集资金。”张剑伟告诉记者。

  方法二:核实投资方向

  相关产品都会写清楚投资方向。可通过网络查询投资公司的情况,还可打电话到该公司核实。此外,说明书上会附上该项目的法律顾问及会计师事务所,“可打去询问他们是不是为该项目提供服务。”张剑伟表示。

  方法三:向“托管、监管”银行求证

  有限合伙产品可能会将产品的存管银行写成托管银行甚至监管银行,来博取投资者的信任。

  “托管和存管是两个概念。托管是基金要给钱银行,存管是银行要向基金付利息。”张剑伟表示。“所有的有限合伙都是存管,只有金融机构券商 保险 等迫于监管压力才会开托管账户。” 张剑伟表示,如果是写监管银行,就是混淆视听。

  方法四:勿追逐过高收益率

  记者在一款有限合伙基金的产品说明书上看到,该产品投资的是 房地产 项目,给第三方机构的销售综合收益是18%,“这款产品房地产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签署的协议可能是25%左右。这么高的收益率,投资者一定要小心。”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方法五:看担保公司实力

  记者看到,该款说明书上连带担保一共有3家公司。该有限合伙基金说明书上的基金规模是2.5亿元,“担保公司注册资本3个亿,万一出现兑付危机,担保公司有没实力兑付?罗列的这些担保公司大多都没有什么实力,所以才列好几个。”张剑伟表示。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