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式廉价航空标本调查:春秋航空6年间年盈利增15倍

2013年11月08日 06:5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大型航空公司经营低成本航空不是很容易,首先需要面对公司内部战略上的很多分歧 

  “公司在运营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就实现盈利了,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们都没有亏损,2006年盈利约有3000万元,2011年盈利约为4.8亿元。”春秋航空新闻发言人张武安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

  也就是说,春秋航空用6年时间让公司年净利润增长了15倍。对于民航局提出鼓励社会资金投资低成本航空领域,张武安表示,低成本航空公司本来就是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中成长的,有竞争没关系。

  年净利润增长15倍

  作为首个中国民营资本独资经营的低成本航空公司,春秋航空也是中国首批民营航空公司的硕果仅存者,是国内唯一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经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批准,公司成立于2004年5月26日,由春秋旅行社创办,注册资本8000万元人民币,主要经营国内航空客货运输业务和旅游客运包机运输业务。

  2005年7月18日,春秋航空首航。目前,公司拥有38架A320型飞机,经营76条国内航线,5条港澳台航线和7条国际航线。

  张武安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公司就实现了盈利,之后每年盈利都有幅度不小的可观增长。有增长20%的,也有翻番的。

  可以说,截至目前为止,对于其它要进入低成本航空领域的后来者来说,春秋航空可谓是国内廉价航空公司的前辈。

  不过,在继续扩展更多市场方面,春秋航空作为前辈,也在继续“努力”。“公司最近计划做一些公益活动,推出0元机票,主要是为了培育客户。”有接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而公司从10月27日开始直飞的石家庄到唐山航线,据公司宣传部人士介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盈利,还处在保本阶段。“公司会根据出行需求进行经营测算,我们应该很快会实现保本盈利。从市场的反馈来看,原先从石家庄到唐山坐飞机的旅客非常少,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市场引导方式,把人气拉动起来。”公司宣传部部长毛懿告诉记者。

  据悉,从石家庄到唐山,民航局给春秋航空的核定基准价为620元。“从9元到620元,公司会有不同的票价等级,卖的最贵的票价就是620元。并且,以全价购买机票的旅客还是有的。”毛懿表示。

  而对于公司来说,也并不是每条航线的推出都需要这样,先期要做一些赔本赚吆喝的工作。“比如,从上海到高雄,这条航线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卖得很好,上座率达到99%,从开始就实现了盈利。如何推广与航线有关。”

  与此同时,公司也一直在做上市的工作。“IPO一直关闸,所以公司也没有很快的进展,上市也没有新的消息。”张武安告诉记者,其实,公司现金流很充足,会集中精力发展实业。我们走的不是资本扩张的路子,我们走的是实业,所以没有很着急去上市。

  成本比传统航企低20%-30%

  其实,对于春秋航空这家国内唯一的廉价航空公司来说,真正做到低成本还是很困难的,很多大的方面的支出,比如燃油费、起降费以及飞机采购和传统航空公司并没有区别。

  “目前公司的低成本主要是从自身角度出发,比如在细节方面,登机牌做的相对比传统航企简单很多,通过这样的方式去降低各方面开支。一般来说,春秋航空的成本要比传统航空公司低20%-30%。”上述接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针对近日民航局提出的,支持大型骨干航空公司设立低成本航空子公司,鼓励民间资本和其它社会资金投资低成本航空领域,张武安告诉记者,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不可能是一家或者两家企业来做,比如,目前,欧美已经存在了大量的低成本航空公司。

  “低成本航空公司本来就是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中成长的,有竞争没关系,大家共同把蛋糕做大。并且,大型航空公司搞低成本航空公司也不是很容易的,首先需要面对公司内部战略上的很多分歧。”张武安说。

  据他介绍,国外两小时到三小时航程的市场基本上都被低成本航空公司占据了,很多传统航空公司都有意筹建低成本航空的子公司,把原有的两小时到三小时航程的市场交由低成本航空公司来运行。

  从旅客角度来说,有航空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大家对低成本航空的“陌生度”仍需要时间去改善。国内大部分城市旅客对低成本航空公司的认知不是很高,如果有更多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开始运营,那么,大家认识的速度会快很多。

  其实,近几年来,随着高铁等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以及乘坐飞机出行成本的降低,越来越多旅客已经选择飞机作为出行的主要工具。不过,对于多数普通民众来说,乘坐飞机出行还是比较昂贵的。

  “从市场的发展前景看,国内低成本航空公司市场占比份额不到10%。未来市场应该是很好的。用传统飞机经济舱的价格享受廉价航空公司的商务舱待遇,这对旅客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上述分析人士表示。(证券日报 胡仁芳)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