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发改委预警天然气缺口 居民用气受影响有限

2013年11月07日 09:31    来源: 南方日报    

  今年全国天然气供需缺口达220亿立方米!在国家大力治理大气污染、燃煤替代战略下,严峻的“气荒”或在今年冬天来临。日前,国家发改委连发两则通知,要求制定一揽子保障资源供应方案,确保民生重点需求、优先保障民用,煤改气等天然气利用项目不能一哄而上。市场人士分析,“气荒”对普通居民用气影响不大,只会对用气量较大的工业企业产生影响。而根本解决国内“气荒”仍需开拓进口气源,并进一步理顺天然气定价机制。

  缺口220亿立方米

  早在日前,多个能源分析机构就预警,今年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为历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根据卓创资讯预测,今冬明春国内天然气供应缺口在10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华东、华北地区情况较为严重,其中京津冀地区的缺口可能超过30亿立方米。

  情况可能比上述预测还要严峻。在近期召开的2013年天然气迎峰度冬供应协调会上,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预计,今年天然气需求至少1920亿立方米,但资源供应最多1700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达220亿立方米。

  而作为国内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中石油占据国内超过80%的天然气供应份额,并且掌控了几乎所有的天然气输送管线。早在5月底,中石油董事长周吉平透露,中石油每年13%左右的天然气供应增长赶不上国内每年30%的社会用气需求增长。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往年我国天然气供应处于一个“紧平衡”状态,只在部分区域出现缺气情况,今年形势尤为严峻。

  卓创天然气分析师王晓坤介绍,由于冬季需要供暖、天然气需求增加明显,而各省为治理大气污染提出天然气替代燃煤战略,也造成今年供气形势紧张局面。

  据悉,随着PM2.5引发的环境议题受到民众普遍关注,今年6月份大气治理“国十条”的颁布后,各地纷纷推进煤改气、油改、燃气热电联产工程,天然气需求急速扩张。其中,珠三角区域就是天然气替代改造集中地之一。

  对民用燃气影响不大

  “气荒”形势之严峻,从国家发改委2日、3日连发的两则通知即可看出。上述通知要求,制定一揽子保障资源供应方案,要求多措施增加供应、确保民生重点需求、减少工业用户用气、避免燃煤替代战略挤占过多气额,措辞严厉。

  发改委通知要求,作为国内天然气主要供应方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保持在产气田高负荷生产,加快新区块投产进度;加强与资源国衔接协商,尽可能增加进口;尽可能压减内部企业自用,尽力增加外供天然气商品量。

  林伯强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由于国内居民用气占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20%不到,发改委政策中要求优先保障民用,因此“气荒”对普通居民用气影响不大,而对用气量较大的工业用户产生影响,此类已建项目或存在气源不稳定现象。

  中石油日前发布消息称,旗下四大油气田已经满负荷生产以保障今年冬天天然气供应,预计向下游用户供气超300亿立方米。另外,中石油北京油气调控中心已经确定用气高峰期需要关停的部分工业用户名单。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昨日宣布,将在今冬明春计划安排天然气商品量75.8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5%。

  王晓坤还分析,“气荒”问题除天然气供应紧张外,国内调峰能力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在我国用气结构中,民用、公共服务占45%,冬季超过50%,峰谷差大。但国内储气调峰能力只有2%,国外一般在10%-15%。

  针对调峰能力不足问题,发改委允许各地研究出台一些临时性优惠政策,支持城市燃气经营企业及大用户利用储罐等设施增加储气,提高调峰能力。

  天然气需理顺定价机制

  记者了解到,由于天然气对储存条件要求较高,国内天然气接收装置还跟不上增长需求。

  “根本解决国内‘气荒’问题,仍需增加天然气进口渠道。”王晓坤向南方日报记者分析,虽然近两年来我国石油企业在国外收购多个天然气气田区块,但在管道建设仍未完成的情况下,这些“远水”仍未能解决“近渴”。

  林伯强则表示,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的“气荒”问题,仍需进一步理顺天然气定价机制。实际上,在我国,天然气价格长期倒挂,导致企业供应热情不旺。

  “短期内要求石油企业增加供应不太现实,只有依靠提高价格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增加进口的积极性。”林伯强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自今年7月10日起,我国根据存量和增量气分别提高了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但占绝大多数份额的存量气价调整后仍低于进口气价格。

  在价格手段上,发改委还通知要求,用气峰谷差大的地区抓紧研究推行季节性差价、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价格政策,开展居民生活用气阶梯价格试点,促进移峰填谷,引导合理消费。目前,河南、江苏、湖南等阶梯气价试点正在启动。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