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上交所:国际板尚无推出可能 建议IPO加快审核

2013年10月31日 07:52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在30日举行的北京金博会中关村资本市场专题交流会上,上交所总经理助理夏建亭表示,目前上交所在上海自贸区没有推进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举措,国际板尚无推出可能。

  他表示,目前资本市场仍存在配置资源效率不高等诸多问题,未来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是积极放松管制,用法律和市场手段解决问题。在放松管制方面,将IPO审核制立刻改成注册制有难度,可以先放松实质的判断或加快审核进程,逐步过渡到注册制。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阶段,需要高新产业的支撑,但投融资体系不适应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夏建亭表示,资本市场受制于现有的市场体系和发行上市制度,与新兴产业需求的对接还不理想,市场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针对光大证券“8·16事件”暴露的问题,夏建亭表示,上交所正在论证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交易所系统。在“8·16事件”中,交易所系统是正常的,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是否需要添加控制功能。如果不怕影响效率,可以添加该功能。但添加控制功能后,系统速度会变慢,还会加大交易所系统本身出现故障的可能。目前这个问题还在论证中,尚无定论。

  -----------------

  IPO改革不能一直按兵不动

  原来只说是“发行节奏放缓”的IPO事实上已经暂停了一年多。这不仅让许多渴求融资的申报企业“等不起”,而且,那些主要靠IPO中介业务为生计的机构更是度日维艰,急不可耐,不断发出催促IPO重启的呼唤。现在的问题其实主要还不是IPO重启没有时间表,即使有关IPO改革的消息也是“但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优先股应该说不算太难的问题。问题是优先股如果仅仅停留在发挥优先股的再融资功能,提高优先股东的分红回报率,那么,这不仅无助于改变A股市场的圈钱市定位,反而还意味着多了一条为圈钱寻租推波助澜的渠道。近期,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将支持部分大盘蓝筹股回购普通股的同时发行优先股,表明证监会已经认识到把庞大的存量国有股逐步转换成优先股,可以减少市场对限售股解禁套现的恐惧和压力,那么,为什么不能将优先股跟IPO同步发行,使得未来A股市场的增量流通股结构中不再出现或大幅度减少大小非减持的冲击呢?如是,则优先股的意义不啻成为比IPO改革更深了一个层次的二次股改。

  市值配售由于触动了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不可能不遭到他们的反对。但它在打破大股东、大机构、大资金对新股配置的利益垄断的同时,保护了广大的投资者尤其中小投资者新购新股和获得回报的权利。这种多数人可受益少数人也不至于过不去的政策选择,不仅将给新股发行也势必会给整体市场的长期健康运行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真正的问题可能还在“IPO审不审”?证监会前主席郭树清提出的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它在引发对IPO审核制质疑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人对没有审核的IPO会不会更浑水的担忧。其实,注册制并不意味着取消一切的审核。美国证监会也不是一点都不审核。

  事实上,从审核制到注册制的过渡并非一动也不动,区别在于动什么,怎么动而已。IPO改革先动是一种动法,IPO重启或变相重启先动也是一种动法。后者不过是在IPO“自行车”运动的驱动设施还没有发力的情况下,前车轮不停地在一忽儿左一忽儿右的摆动,硬要用没有驱动力的前轮运动带动后轮运动似的。不是吗?IPO改革方案八字还没有一撇,除了优先股被作为再融资工具有意率先启动之外,并购重组和创业板融资也都或被提上议事日程,或已经进入实质性运作。再融资需求的别开蹊径,令重大重组视同新股发行的承诺形同空话。壳资源交易给PE带来的回报甚至远超过一般的并购重组。在某种意义上,IPO的暂停反而成就了借壳上市热的火爆。IPO的冷和借壳上市的热在这里形成的反差,让人们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不待IPO改革解决好融资和回报的关系问题,中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再融资功能也可以活得很潇洒的话,那么,IPO办法还改不改,或者,还改不改得好?

  IPO改革不可能一直按兵不动,动总比迟迟不动好,先动总比晚动好。如果还没来得及进行较大的改革就急于重启IPO或变相IPO,则早晚会摔下来。(金融投资报)


(责任编辑: 郑海斌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