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价格长期筑底 糖市苦待新政

2013年10月30日 08:06    来源: 国际商报    

 

  从供需关系的角度来看,2012/13榨季国内食糖供过于求已成定局,2013/14榨季供需形势将较2012/13榨季更加悲观。虽然不看好新榨季国内食糖市场,但是由于市场价格已经包含了未来悲观的供需关系预期,糖价继续大幅度下跌的概率并不大。总的来说,国际糖价的长期底部已经形成,国内糖价也将进入到筑底阶段。

  国内市场供过于求

  近两年,国内食糖市场一直饱受库存过大的压力,这样的状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2012/13榨季,国内食糖总供应量为2235万吨,期末库存达到866万吨,同比增加338万吨;2013/14榨季,全国食糖产量将增加至1380万吨,在不考虑进口的情况下,食糖供应量足以满足消费,并且还富余巨量库存。市场预计,2013/14榨季全社会食糖总供应量增加至2516万吨,期末库存攀升至1131万吨,市场将始终处于高库存的压力之下,期货、现货价格不具备大幅度反弹的条件。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一方面要承受仓库爆满的压力,另一方面要承受进口量超预期的冲击,市场信心甚至会比之前的两个榨季还要低迷。

  此外,由于北方市场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原糖加工项目,原本依赖南方市场供应的地区甚至不再需要任何南方糖,市场结构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储备糖轮库压力大

  调控政策对食糖市场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食糖市场的调控政策主要有收储和拍卖。二者作为调控供应量、平衡供需关系最为直接的手段,通过调节供需关系,间接达到平抑市场价格的目的。调控部门一般会在供给过剩的阶段进行收储,在供应紧张的阶段进行拍卖。

  2012/13榨季,调控部门曾推出以6100元/吨收储300万吨食糖的计划,最后因为市场发生了变化,实际收储180万吨、拍卖16万吨,后续收储至今无下文。2013/14榨季,全社会总供应量同比增加275万吨,市场已经没有办法通过正常的渠道消化新增供应量,因此对于收储政策的需求更加迫切。不过,国储糖库存已经超过560万吨,继续收储会受到库容、库存质量下降等因素的制约。由此可见,新榨季通过轮库来消化陈糖的概率较大,它将对现货市场形成阶段性冲击。

  直补政策短期难出台

  直补政策实施的背景是收储政策边际效用下降。自2004年实行托市收购政策以来,我国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不过,最近3年,收储政策的负效应开始显现:价格内高外低、仓库爆满。以食糖市场为例,随着糖料收购价格的提高,企业食糖生产成本也逐渐增加,以475元/吨甘蔗价格计算的行业平均生产成本为5650元/吨,远高于2500元~2600元/吨的国际糖价。巨大的内外差价使得近几年食糖进口量庞大,同时还伴随着相当规模的走私行为。由于种植成本提高,农民从糖料价格上涨中得到的收益并不明显,因此政策上开始考虑直接补贴农民,从而起到既保护农民收入稳定、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目的。

  直补政策涉及的层面远比市场预期更加宽广,并会对定价机制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其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出台。

  糖料收购价格将下调

  2013年2月份以后,国内食糖现货价格一直较行业平均成本贴水200元~300元/吨,这已经包含了对新榨季原料

  收购价格下调的预期。预计新榨季广西地区甘蔗首次联动价格将下调至420元~450元/吨。即便如此,与甘蔗争地的木薯等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种植甘蔗的比价效应依然很高,所以下调甘蔗价格并不会对甘蔗种植积极性产生明显冲击。甘蔗价格下调后的食糖行业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到5200元~5450元/吨,如果沿用上榨季的经验,那么新榨季的现货价格将长时间位于5000元/吨之上,有效跌破4800元/吨的可能性基本排除。当国际糖价下跌至15美分/磅和14美分/磅,对应的配额外进口价格分别下降至4990元/吨和4750元/吨,这是新榨季国内食糖市场最主要的底线价格。

  我国食糖现货、期货价格的基准地为广西南宁,截至9月底,广西官方统计的商业库存只剩10万吨,整个南方地区的商业库存也相当单薄,现货价格从5400元/吨上涨至5560元/吨。11月份以后,南方地区陆续有糖厂开榨,预计到12月份南方市场将不再缺糖,食糖现货价格在第四季度先涨后跌的概率较大。不过,受行业平均生产成本的支撑,糖价仍不具备大幅度下跌的条件。

  现阶段期货近月合约价格较现货价格贴水300元~400元/吨,随着交割月的临近,期现价格收敛将带动期货近月合约价格上涨。现货价格虚高是影响未来近月合约价格上涨高度的重要因素,储备糖拍卖以及轮库则成为挤压现货价格泡沫的主导力量,但是不会出现刻意打压现货价格的情况。基于上述预期,2014年1月份的现货价格低于5400元/吨的概率不大。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