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逆回购熄火 银行间利率飙升

2013年10月25日 08:12    来源: 广州日报     周宇宁

  央行过去两周净回笼逾千亿元 货币政策收紧预期增强

  央行本周全面暂停逆回购操作,使得市场对后续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加大。昨日,货币市场利率全线上行,二级市场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随之冲高到4.2%。分析人士指出,本周新发行债券收益率普遍仍在高位,再加上近期财税缴款和月末逼近因素的影响,机构普遍担忧下周资金面收紧。

  央行通常在周二和周四进行公开市场操作,通过注入流动性来抵消票据到期的影响。上周四央行逆回购突然暂停后,10月22日和24日,央行也都没有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由于本周有580亿元的逆回购到期,无央票到期,因此公开市场上延续上周的净回笼趋势,收回资金580亿元。过去的两周央行净回笼资金逾千亿元。

  SHIBOR全线走高

  受央行暂停逆回购操作的影响,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全线走高。根据中国货币网的数据,截至昨日上午11:30,SHIBOR 7天、14天和一个月期限品种利率涨幅最大。其中,14天期品种大涨101.1个基点至4.882%,7天期品种则上涨68.8个基点至4.68%,隔夜品种涨30.8个基点至4.088%。也就是说,短端利率全线涨回“4”时代。

  兴业期货固定分析师孙静哲指出,虽然目前外汇占款的增加对流动性带来利好支撑,但本周在央行无逆回购操作的情况下,恰逢10月份的财政税收上缴,导致流动性骤然紧张起来。

  申银万国固定收益分析师屈庆指出,这次停止逆回购显示央行流动性收紧态度的明确,对市场资金情绪打击大。

  不过,孙静哲指出:“央行更多的是要保持市场的稳定,因此在市场的流动性偏紧的情况下,不认为央行有必要继续收紧。”

  从第四季度来看,有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表示,近期人民币屡创新高,再加上第3季度以来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使得外国资金对中国市场的风险偏好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美国推迟缩减QE,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中美两国的利差,外部资金或将持续流入。

  短债收益率冲高

  在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本周债市走势进一步恶化,从周三起债市收益率开始节节走高。公告显示,昨日农发行招标的两期金融债,期限分别为一年和三年,中标利率分别为4.80%和4.99%,投标倍数则分别为1.59倍和2.55倍,中标利率均大幅高于预期。

  相关报道

  定期开放债基大幅跑赢一年定存

  今年以来已发行82只 去年仅13只 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为6.6%

  本报讯(记者吴倩)债市持续调整,但定期开放债券基金却出现井喷行情,有10余只定期开放债基在售或即将进入发售期。大盘持续震荡使投资者对稳健类理财产品配置需求提升,业内人士称,定期开放债基的产品设计“类定存”,但收益却优于同期定期存款,不仅能成为储蓄的良好替代品,同时其定期开放特性还能有效应对流动性危机。

  定期开放债券基金成为今年基金销售市场上的主流品种。今日诺安泰鑫一年定期开放债券基金将结束募集,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5日,今年以来市场上共发行了199只债基,其中82只为定期开放产品,占据近“半壁江山”,远远超过去年13只的发行量。

  “大盘持续震荡使投资者对稳收益、低风险的稳健类理财产品配置需求提升。”国金证券研究人士分析认为。中邮基金人士指出,在今年权益类产品行情惨淡的背景下,债券型基金尤其是定期开放债基更能规避股市风险,收益相对稳健。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年定期开放纯债基金产品设计“类定存”,但收益却优于定存。Wind资讯统计,今年上半年,定期开放债基的平均年化收益为6.6%,超越普通债券基金5%和银行理财产品4.5%的平均年化收益,更大幅跑赢银行一年定存利率。

  从在售的产品看,诺安泰鑫一年定期开放债券基金的投资杠杆可以放大到1.4倍,从而可望实现更高回报。中邮定期开放债基的业绩比较基准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税后)+0.50%”,换算后预期收益直追两年定存。

  业内预测

  债券已现估值优势

  展望四季度债市,不少基金都较为乐观。“经过二、三季度的市场调整后,无论是继续持有和再度认购,目前阶段都是债市价值配置良机。”信诚年年有余定期开放债券基金拟任基金经理王国强指出。

  华泰柏瑞季季红债券基金拟任基金经理陈东表示,目前利率债的收益率处于2006年以来跨周期的高位,与2011年的最高水平基本持平,与2008年的最高水平也较为接近;信用债方面,一年期短融的收益率已超过2008年最高水平,五年期中票的收益率也基本与2008年的最高水平持平,估值优势明显。

  从经济角度来看,陈东表示,“当前经济增速尚可,大规模刺激政策或难以重现,等待经济重启高增长需一定耐心。”   (吴倩)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