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金融理财领域沾上互联网一定“高大上”吗

2013年10月25日 08:03    来源: 北京日报     杨汛

  忽如一夜春风来,大家都来卖理财。

  从支付宝发售余额宝,到百度推出“百发理财计划”,以往看上去和金融理财八竿子打不着的互联网企业,都兴致勃勃挤在了金融理财领域的第一线。

  “百发理财计划,目标年化收益率在8%以上!”10月21日,百度金融中心网页贴出的大幅广告红底黄字,透着喜庆的同时,也晃晕了不少证券业人士的眼。且不说这8%的收益率远远高于银行存款甚至理财产品,要知道,证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客户收益作出承诺。这明目张胆的8%,怎么来的?为什么能挂到网上宣传?

  短短三天,证监会的回应来得挺快:将对该业务合规性予以核查。百度也配合,表示“百发”没有承诺保本保收益。

  原来,一切都是误会,误会啊。

  “3天内引起这么多‘眼球’关注,百度这个闯入金融业的互联网企业已经达到了先声夺人的市场营销效果。”业内人士一语点破。人家互联网企业图的是个“眼球”——这也是被互联网业界奉若神明的制胜利器。但是这种玩法,用到金融理财上,合适吗?

  这年头,似乎在什么词汇前面缀上“互联网”三个字,就立刻高端大气上档次了。可是如果说到“互联网金融”,或许还真值得仔细推敲。往大了说,一行三会的层层监管,处处设防,是为了保障金融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安全可靠;往小了说,咱老百姓兜里攒下一点钱,做理财之前总得掂量掂量风险。

  说到风险,随便哪家股票交易大厅里都贴着“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标牌;可直到昨天,点开百度金融中心的网页,关于风险的仅有“低风险”三个字。有多低?为什么低?欠奉!

  仔细看看,各家互联网企业都围拢在理财这锅热汤旁边,想要分上一碗,身边总得拉着一家基金公司。如果把包裹着“互联网金融”的万花筒扯开,直到目前为止,种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实质依然单纯指向“货币基金”四个字。

  没有人能够否认,互联网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希望从互联网金融中获得的恐怕是更高的收益、更有创意的理财产品和更安全的投资环境。如果做不到这些,现在还把“低风险、低门槛、即时变现”这些货币基金的固有属性,都归成“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并加以宣传,恐怕也不合适吧?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