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地摊理财12%高收益有陷阱 银行托管不等于监管

2013年10月24日 08:18    来源: 滨海时报    

  我们都知道,理财产品一般都在银行购买。殊不知,现在随便一个“地摊儿”,都开始售卖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甚至高达12%。“地摊儿理财产品”现在已经出现在大街小巷,随时能看见100万元的起卖,随时能听见“稳赚不赔”的叫卖。但是,你真的敢买吗?有媒体报道,到处叫卖理财产品的多为民间机构,销售人员往往零底薪,提成甚至等同年化收益率。其就职的公司多半是空壳,一般挂靠一些大型的销售机构,找到客户后为其介绍产品,颇有些空手套白狼的意味。这一批来路不明、号称年化收益率高达12%的理财产品靠不靠谱?投资者应该如何辨别真伪、防范风险?据《投资与理财》

  目标为高净值人群

  虽然这些民间理财机构多在街边叫卖,但其目标客户却往往是高净值人群。他们的办公地点往往在城市中心,如北京的金融街、国贸CBD、高档写字楼附近。之所以支付如此昂贵的租金,其目的就是为了树立高端形象,让更多的人相信他们的实力。相较于其他投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典当行、P2P,他们更显高调,而起卖点高达100万元的理财产品则更吸引眼球。

  他们一般都声称为国企背景或者有官方背景企业担保,产品收益较为确定。一些年化收益率12%的高端理财产品,只需你掏出10万元钱。他们就这样给客户画着大饼,虽然诱人,但大多数人却望而生畏。

  12%高收益暗藏陷阱

  一般的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只有4%-5%,信托产品平均年收益率也已经下滑至8%左右,而民间理财机构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却高达12%。他们为何敢如此叫卖?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从传统金融机构融资困难,不得不求助于民间资本。对于民间资本来说,资质相对好的企业被银行等传统机构掌握在手中,来找自己的企业风险相对较大,故而相应会向融资方提出比传统金融机构高的收益率水平。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在产品的说明书上并未看到有保本保收益的字眼,从头至尾都是“预期年化收益率”。这也就意味着,12%只不过是一张画得漂亮的“饼”,至于到底会不会真的天上掉馅饼,谁也不知道。其实,在过去的理财纠纷中,有不少投资者都是栽在将“预期”理解为“固定”上,最后因为没有证据证明销售方不实宣传,而不得不承受损失。

  银行托管不等于监管

  这些民间理财机构从业人员在推销产品时,往往以资金在银行托管来混淆安全概念。但事实上,银行托管并不等同于监管。银行资金监管是指交易市场通过银行进行监管,专款专用,买卖双方一旦达成成交意向并完成交易,银行接到双方成交指令放款给卖方,很好地规避了部分交易商的信用风险。而银行资金托管,是指在银行开立托管账户,资金存入银行,但是银行没有划资权、指令权,只是对账面资金进行监管。二者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千万不要被“银行托管”忽悠。

  民间理财机构之所以如此疯长,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市场监管。而民间理财从业人士对监管方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工商部门,有的说是法院、公安机关,有的说是发改委。虽然不能尽信,但民间理财公司操作产品是否尽职尽责,的确很难调查监督。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