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QE进退两难 下次危机已露端倪

2013年10月18日 07:3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美国到底何时退出QE?据笔者判断,所谓“退出QE”更多的只是美国人在挥舞大棒,眼下这个时机谈论退出QE还言之过早,其根本原因就是美国政府的债务危机。

  美国政府遇到极为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度过债务危机,美国政府只能继续发债,要发债就需要QE支持,而在政府要发债的时候退出QE激化与政府的关系是要付出代价的。此外,美联储自身的看点是主席的继任者是谁,在联储主席的继任人选确定以前都不能有实质性的动作出台,因此对QE有实质动作的概率不会太大,但围绕之的博弈波动会非常剧烈。

  近期实质退出QE概率小

  即便美联储真的退出QE,也应当仔细观察、分析和判断其具体动作和意图,QE3与QE4具有很大不同的,购买MBS与购买美债也不一样,在资产价格处于低位时购买资产抵押债券MBS是发钞不是印钞,与刚刚危机时购买有毒资产是不同的,现在这些债券是被市场充分挤出水分的;而购买赤字不断扩大没有盈余偿债的庞氏骗局中的美国政府债则是印钞。

  美国退出QE后的发展推演也远远比想象的复杂。现在市场主流的说法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资金会大量回流美国,不过这只是初期状态,如果影响到中国和日本则情况大不同,中日的资金回流必然伴随着两国央行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减少,减少外汇储备必然要抛售美国国债,而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则美国政府要垮台。

  退出QE导致全球美元流动性回流美国,结果不仅仅是新兴市场失血,还有美国的流动性泛滥问题。美国推QE还能不发生通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元流动性输出到其他国家,而退出QE、美元回流的结果就是通胀压力随之而来,美国的社会压力也要增加。

  此外有市场观点认为,在美国退出QE、美元回流的过程中,中、日等国外储降低会导致其不得不抛出美债,对此有人说这样的抛售会导致美债暴跌、中日自身损失巨大,而且美债价格的主动权操纵在美国手中,所以美国无忧;但美债倘若暴跌,会导致美国政府新发债利率暴增,美国政府也受不了,同时美债的最大持有者——美国国内保险机构、养老机构等的估值均要受到全面冲击。60%以上的美债是美国自己的社保基金持有的,美债崩盘会造成美国信用体系的全面崩溃。因此,退出QE导致外国央行不得不抛售持有的美债,对各国来说都是有压力的,但美国的压力会更大,美国的信用体系会崩溃,美国会最终为此买单的。

  如果美国继续实施QE,则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就要开始发挥作用,收益不断减弱,原因就是美国国债等收益率极度低廉、低利率已经长期化,而有利差的新兴市场国家风险在经济过热下积累,收益虽然高但风险也很大,无风险收益率非常低,尤其中国制造业进入升级调结构以来,总体风险均加剧。美国的QE进退两难,没有明确的选择方向和药方,这也是下一次危机的端倪。

  笔者认为,主导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主轴是资源国、金融国与制造国之间的博弈,在QE的初期肯定是资源价格上涨,有利于资源国,美国等金融国印钞也会获得红利,只不过资源国的得利要超过美国,而美国的好处是度过危机,只有制造国是吃亏的。但随着制造国的产业调整后,进入人力成本上涨的周期,通胀压力就会重新出现。更重要的是,QE会对于实业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QE造成产业空心化会怎样?美国的制造业产值已经远不如中国。很多人说投资海外以后虽然GDP下降,但GNP的数字很好看。但是,GDP与GNP对于中国的关键问题在于征税权,美国这次出现联邦政府关门大吉的财政危机,其产业空心化导致税源大量流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从QE看国际斗争棋局

  事实上,为应对美国可能退出QE,中德都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为填补退出QE美元回流以后的流动性真空,留下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巨大宽松空间。一旦QE结束、美元外流后,央行可以迅速进行货币宽松弥补国内流动性的不足;中国还有外汇资本项目管制的金融壁垒,房地产限购也限制了资本套现外流,所以应对QE退出中国手里的金融牌还很多。

  在下一轮危机当中,同样紧缩货币的中德等欧亚大陆核心国家会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而日本的安倍经济学背后是豪赌美国不会退出QE,与美国同步推行宽松政策的日本等国因其庞大的海外资产以及与中国的竞争关系决定了其国策必定是抱紧美国。俄罗斯是中、德的资源版图,且与美国同样是竞争关系,是天然的盟友,这已经是一个世界地缘政治斗争的大棋局,战略形势与二战前夕有相似之处。

  当年美苏的冷战是政治挂帅,主要是意识形态的对抗,辅之以经济利益;2008年危机后导致的大国博弈则是以经济利益对抗为主,各国在博弈全球信用体系,意识形态对抗色彩减弱。2008年危机与QE造就了新型国际社会秩序,所谓中美的“新型”大国关系,绝非只是纸上谈兵,经济纽带和政治抗衡的相对势移,值得战略家和投资家们反复思量。

  笔者认为,所谓“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就是在全球信用体系中进行相对位置关系的角力。中国战略博弈的智慧源远流长,眼下在金融上握有一手好牌,在实体经济方面成为世界工厂,已经取得一定的有利条件。

  在新经济危机引发世界新一轮冲突中,军事冲突应当只发生在局部,主战场则是经济战、网络战、货币战、信息战等新型战争状态,笔者认为,更关键的战略争夺则是在意识形态和信用体系上进行的信用战,意识形态就是公信力,国债就是国家信用,而货币金融契约都是信用的不同层面。


(责任编辑: 郑海斌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