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发审委专项检查慢了一步 需像“铁面包公”

2013年10月16日 07:27    来源: 国际金融报     ■ 周俊生

  发审委就应该对IPO的审核负起责任来,像此次证监会对申请公司的财务专项检查一样,不应该再做申请公司的“慈母”,而是要像铁面包公一样将任何有疑点的公司排除在进入市场的大门之外,并且对企图蒙混过关的公司给予必要的惩处

  在10月1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通报了从2012年底启动的对IPO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专项检查工作情况。本次工作历经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自查、发行审核部门对自查报告进行审阅、证监会组织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进行抽查等三个阶段,目前现场检查工作已完成,相关意见陆续反馈给发行人和中介机构。

  从证监会介绍的情况看,这次专项检查取得很好的效果。证监会的通报说:“共622家企业提交自查报告,268家企业提交终止审查申请,终止审查数量占此前在审IPO企业家数的30.49%。”一次专项检查,就让这么多的企业打了退堂鼓,可见这些公司提交的申请都存在着各种问题。很显然,如果没有暂停新股发行,如果没有这次专项检查,按照前几年IPO的干劲,这268家提交终止审查申请的公司,早已进入了资本市场。而它们的问题在上市以后则会逐渐暴露出来,让投资者沦为牺牲品。

  在此次IPO暂停之前,A股市场出现的,正是这样一副惨烈的情景。尽管发审委对IPO实行着行政审批,但在利用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要求之下,行政审批与其说是为了堵住不合格公司进入市场,倒不如说更像在为融资企业起着推动作用。正是在这样一种事实上的激励机制的作用之下,前几年的IPO形成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伟气势,而它带给资本市场的结果只能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现在,一次专项检查就让1/3的申请公司打了退堂鼓,将这个比例倒推到前几年的IPO市场,我们有理由怀疑,在当时如过江之鲫一般进入市场的那么多上市公司中,有1/3其实是不合格的,是不应该进入市场的。想一想这几年市场上有那么多公司上市以后即暴露出问题的实际情况,这样的猜想并不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因此,这一次由证监会组织的专项检查,体现了证监会廓清IPO市场混乱局面的明确态度,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正是从一次检查就让三分之一公司暴露原形这一现实,使我们又看到发审委在前几年对IPO的审核是敷衍了事的,至少它没有像现在证监会表明的态度一样向申请公司传递一种明确的信号,一旦查出问题必将严惩不贷。对于大量将申请递到发审委的公司来说,面对政策面上提供的圈钱的大好机会,等于是天上掉下了馅饼,当然要去哄抢一番,即使未能在发审委那里获得通过,对公司来说也没有损失什么。从这一点来说,这次专项检查实在是慢了一步。如果对IPO公司的财务检查早一点展开,那么我们可以相信的是,一些条件不够的公司就不会盲目申请,而成功上市的公司也就不会这么多,市场的行情也就不至于如此一团糟,投资者的损失也不会这么大。

  目前,IPO正处于暂停之中,但它不可能永远暂停下去,重启只是时间问题。而在重启之后,发审委对IPO公司的审核可能仍然会存在。尽管取消审核制是大势所趋,但从短期来看可能还只是一种愿望,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重启时不会取消。既然如此,发审委就应该对IPO的审核负起责任来,像此次证监会对申请公司的财务专项检查一样,不应该再做申请公司的“慈母”,而是要像铁面包公一样将任何有疑点的公司排除在进入市场的大门之外,并且对企图蒙混过关的公司给予必要的惩处。从这一点说,目前的发审制度有必要进行改革,那种开半天会通过几家公司的做法不应该再延续下去,而一个申请公司一旦被否,即使它们没有上市,发审委也有必要追究申请公司和保荐机构的责任。而对于已经上市而暴露出问题的公司,发审委在惩处上市公司和保荐机构的同时,也应该在发审委内部公开问责。只有建立起这种“六亲不认”的制度,IPO才能逐渐回到正轨,真正向投资者提供过得硬的投资品种,而IPO审核制的存在也就有了它的意义。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