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检查”:探肖钢监管底线
继证券业资管业务之后,监管层新一轮的现场检查瞄准四大融资类业务。报道称,监管层近期陆续向各地券商下发《通知》,称将组织证监局和证券业协会等单位,对各证券公司去年以来融资融券、约定购回式交易、股票质押式回购及报价回购等业务进行现场检查
同一个行为在不同的政策语境中,市场对其解读会很不一样。
“现场检查”作为证监会对券商监管的一种方法,近些年得到了很好的延续,无论是尚福林主政,还是郭树清时代,在信息系统管理以及开展资管业务的能力审查上,证监会均搞过现场检查。
2013年,践行“资本市场将进入‘宽进严管’、加强监管执法”的肖钢履新,外界对与“监管”相关的行动格外关注。继上半年对证券公司资管类业务的现场检查结束后,10月9日,相关媒体报道,“监管层掀新一轮现场检查,剑指券商四大融资类业务”。报道称,证监会将对融资融券、约定购回式交易、股票质押式回购及报价回购等业务进行现场检查。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看得很淡,“属于常规检查”,但证券公司人士风声鹤唳,“配合好监管层的检查是目前的头等大事”。
一次例行检查为何被券商解读为“头等大事”?也许可以从7月16日至8月1日,肖钢16天内四度发声中看出端倪。
新主席没来,资管检查已展开
2013年,证监会对证券公司的例行检查工作是在肖钢履新前展开的。
2月,证监会要求各证券公司上半年完成现场核查,“将在兼顾例行全面检查和巡回现场检查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证券公司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资产管理业务开展情况和合规管理、风险管理机制健全与运行情况进行检查”。3月14日,证监会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针对资管业务重申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规定,要求证券公司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投资者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资管业务被认为是去年证券行业创新中最受益的业务。数据显示,券商资管规模2012年11月底突破1万亿元大关之后,截至2013年1月底,两个月的时间内,券商资管规模已经逼近2万亿元。如此算来,券商资管规模近期以每月5000亿元的速度在增长。
3月17日,肖钢出任证监会主席,“不露面”,“不发声”。券商创新大会、陆家嘴金融论坛等多个市场预期现身的场合均“隐身”,证券公司“有些找不着北”。新主席不露面,外界解读为“保持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事实上,证监会现场检查有条不紊。
4月12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券商需要将创新与风控并重,在放松管制的同时加强监管。“针对券商集合计划备案管理出现的问题,证监会已经要求上海、江苏、甘肃证监局对海通证券、华龙证券等4家券商的个别产品进行现场核查。目前上述现场核查已经完成,将依法做出处理”。
监管思路清,7家券商被点评
新主席没有让市场等待太久。
7月16日,在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汇报工作;7月19日调研银河证券;7月31日于《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8月1日,在《求是》杂志发表近4000字的署名文章——《监管执法: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
肖钢16天四度发声,监管思路渐渐清晰,“从审核审批向监管执法转型”、“‘宽进严管’、加强监管执法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监管转型的‘着力点’”。
8月2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进一步印证了这种监管思路的演进,“证监会正在推进配合《证券法》修改进程,争取将证券法修改纳入201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创业板首发管理办法》与再融资制度也在研究推进,创业板首发指标与再融资机制优化正在提速”。
对于资管业务现场检查的新进展也在8月中旬陆续被媒体报道,“七家券商的资管业务因违反相关规定而受到监管层的点名批评”。其中,更有券商被监管层叫停新增资管业务三个月。
再下发通知,融资业务被检查
现场检查并未结束。10月9日,据相关媒体报道,继证券业资管业务之后,监管层新一轮的现场检查瞄准四大融资类业务。报道称,监管层近期陆续向各地券商下发《通知》,称将组织证监局和证券业协会等单位,对各证券公司去年以来融资融券、约定购回式交易、股票质押式回购及报价回购等业务进行现场检查。
根据《通知》,监管层要求券商指定协调联络人员,准备好有关资料,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协助、配合好本次检查;协调人员安排,确保检查期间相关人员在岗;对检查组及其人员进行监督,并避免影响检查组的廉洁、公正;及时、如实、完整地提供文件、资料和情况,不得拒绝和隐瞒。
报道称,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一方面,本次检查属于常规检查,在监管层检查完资管等业务后便转向融资类业务,以陆续完成对所有业务的检查;另一方面,本次检查采取证监局和证券业协会的协同现场检查的方式,体现出监管层的重视以及践行轻审批、重监管思路决心。
市场有准备,券商当头等大事抓
其实,在传统经纪业务日薄西山,首发募股开闸仍无时间表的背景下,融资类业务对券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74家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收入超过74亿元,其中,息费收入53.1亿元,佣金收入16.42亿元,其他收入约4.9亿元。
去年破冰的约定购回业务也让不少券商尝到甜头,去年海通证券约定式购回业务利息收入3458万元;中信证券则实现利息收入1900万元。此外,今年6月24日才正式登场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也颇受投资者欢迎,中信、海通、广发、华泰、国信、光大和招商等9家证券公司首日成交额达17亿元。
对于券商业务的重头戏,监管层显然不会看不到融资类业务对证券业的正面影响力和潜在风险。另一方面,收入持续攀升的业务部门,往往在公司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日益提升,合规部门对这些部门的约束往往会越来越难。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从这两个角度讲,监管层将新一轮现场检查瞄准融资类业务并不难理解。
经过上半年的检查,券商对例行检查非常重视。“配合好监管层的检查是目前的头等大事。”深圳某券商衍生品部门负责人称,既要准备材料,又要协调好工作人员的工作,还要对指定配合监管部门检查的人员进行培训,甚至要向刚刚接受完现场检查的资管部门的人员取经。
(责任编辑: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