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憧憬政策利好券商加码新三板 主办券商集中度下降

2013年10月16日 07:1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并购细则有望近期出台,给投行带来新业务增长点 

  在IPO空窗期一年的时间里,新三板的利好政策如扩容、“介绍上市”等接连不断,新三板的并购活动逐渐活跃,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的雏形已经初现。新三板逐渐步入正轨,IPO排队让很多企业以及投资机构与个人把目光投向了三板市场。而不断出台的利好政策,更是让多家券商加码新三板。

  新三板迅速扩张

  根据证监会最新披露的IPO排队企业情况,截止到10月11日,沪深两市排队IPO企业总数增至753家。具体看,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有179家,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有574家,其中拟在创业板上市有263家。

  与IPO空窗排队相对的则是新三板规模逐渐增大。统计显示,2010年,74家挂牌公司共计成交 635笔,成交金额近4.2亿元,交易股数6886.3万股。而在2011年,在仅有97家挂牌公司的情况下,新三板交易活跃度有所提升:共计成交827笔,合计 9544..3万股,涉及金额5.6亿多元。2012年新三板挂牌企业已超过200家,全年新三板的成交总额为5.84亿,成交755笔。而今年截至10月15日,已有311家挂牌企业,共计成交604笔,成交金额达到4.64亿元,交易股数1.09亿股。

  迅速扩张的新三板市场,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同时也为在空窗期的券商投行提供了平台。新三板体系制度在逐渐完善中,不仅小企业积极性大幅升高,券商的热情也被调动了起来,很多券商都把目光投向了新三板。此外,新三板并购细则有望近期出台。细则的出台将极大规范相关并购行为,业内人士表示,若并购细则确实落地,不仅对上板企业有着积极影响,同时也将给投行界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目前券商新三板业务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投行业务相关的企业挂牌费、持续督导费、定向增资财顾费及转板承销保荐费,经纪业务相关的撮合交易佣金收入。券商对拟挂牌新三板企业收取的中介费用在120-140万元之间,盈利空间非常有限,未来随着做市商以及再融资业务的推进,这一空间将大幅提升。同时据了解,目前投行担任新三板项目经理的只能是保代与准保代,券商投行对新三板业务关注度有所提升。

  券商加码新三板

  “目前IPO暂停,排队企业依然有很多,在IPO开闸一直没有确定时间的情况下,很多券商都把目光转向了日趋发展完善的新三板。”某投行人士表示。

  各券商从新三板试点开始时就或多或少的都在关注,关注较多的是申银等几家券商。做市商制度也一直是券商期待的,现在放开做市商制度相信各券商都有所准备,但同时对券商要求较高,可能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一些时间,上述人士表示。

  据了解,目前涉足新三板的券商中,做得比较好的有申万、国泰君安、西部等券商。业内人士表示,新三板细则的出台,表明新三板业务正式步入正轨,发展起来后将是一块大蛋糕,这对券商来说很有诱惑力。据申万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9月7日,共有64家券商获得证券业协会授予的代办系统主办券商业务资格,业务种类为股份转让业务和股份报价业务。只有33家开展挂牌业务,前三大券商挂牌份额占比37%,其中申万占比21%、国信占比8%、西部占比8%。39家券商进行了代办股份转让业务,整体集中度较高,卖方集中度更高。其中定向增资仅有17家券商完成,同时转板保荐券商更换率高达62.5%。

  但在今年,由于券商纷纷把目光转向新三板,主办券商集中度有所下降,截至10月15日,目前已经有 77 家券商获得主办券商资格,占全部证券公司的七成以上。已有52家券商已经保荐企业挂牌,前三大挂牌份额占比也比去年有所下降为32.5%,其中申万占比18%,国信占比9%,而居于第三位的则由西部证券变为长江证券,市场占比5.5%。

  对此某场外市场人士表示,从证券行业角度来看,随着新三板市场扩容,挂牌企业数增加,交易活跃度提升,新三板业务将为券商增加新的收入来源,有利于改善券商盈利模式。随着新三板的发展以及完善,有越来越多的券商投行把目光投向新三板,因此主办券商的集中度有所下降是必然结果。随着券商新三板的资源储备逐步增加,主办券商的集中度将进一步下降。

  但同时上述人士还表示,虽然券商对新三板关注度有所提高,但现阶段新三板还有很多限制,交易并不活跃,如个人投资者要求300万以上的门槛,以及股东人数限制等方面还未全面放开,新的交易机制尚未落实,对券商进入新三板有一定的阻碍。

  对此某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目前来看,一些发展情况较好的企业对新三板并不热衷,一方面可能是有更高的目标,准备冲击创业板,而最主要是受新三板交易活跃度限制,融资作用并未体现出来,对企业与投资人来说均缺乏吸引力。”同时他还表示,新三板有待进一步放开。(证券日报 宋振怡)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