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黄金周楼市“不休假”延续火热 年底或现短暂降温

2013年10月07日 10:51    来源: 新华网      徐海波

  国庆黄金周期间火爆的绝不只是景区,各地楼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楼盘销售处与景区入口一样人山人海。火爆五个多月的楼市未见丝毫“退烧”迹象。业内人士认为,10月份楼市或将继续量价齐升,但随着各地银行房贷持续收紧,甚至出现“断供”,年底楼市或将出现短暂性降温。

  十月楼市火爆开局

  在全国许多城市,“国庆档”的楼盘几乎都是大卖,一些开发商提前完成年度销售任务,甚至开始上调全年销售目标,提升价格。“首付30万起购海景别墅,免费派车实地看楼盘,安排旅游。”武汉多个旅行社均组织人员前往山东购买海景房,不少市民报名参加,既考察楼盘又顺道免费旅游。

  记者在武汉市随机调查发现,国庆期间,许多楼盘都成“日光盘”,开盘首日便被一抢而空,利用长假前来看盘的人络绎不绝。一些项目推出“别墅3万元抵10万元”“5000元抵2万”等优惠措施来加大促销,到访量及电话咨询量都居历史上“金九银十”的高位。

  “现在楼盘很好卖,上个月推出的千套房子现在基本被抢光。”武汉后湖一位售楼经理说,现在每天都很忙,要接待20多组客户。相比之下,武汉光谷某楼盘置业经理小张更忙得不可开交。这两天都忙得连午饭的空隙都没有。她说,“我们20个销售员,每人每天要接待十几批客人,每天可以认购100多套。”

  统计显示,9月份,武汉新房销售成交量居史上第二,而均价也是历史最高。“金九”火热的翘尾因素让10月的楼市成交量又疯狂了一把。仅仅9月26日至10月2日,武汉主城区商品住宅成交3252套,创下今年单周销售新高。

  而这种火热场面并非只是在武汉出现,全国许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也都呈现“高热”状态。

  在成交量放大的带动下,许多开发商提前完成了全年销售任务,在毫无压力下,已开始逐渐调高房价。数据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8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城市只有1个,上涨的城市达到69个,有十余城市同比涨幅超过10%。

  “银十”行情已无悬念

  不仅楼市销售火爆,土地市场也不甘寂寞。今年以来一线城市“地王”频出,地价不断攀升,“地王”神话不断上演。业内人士表示,“地王”频现表明开发商对市场前景乐观,“日光盘”则反映购房者强烈涨价预期,“银十”火爆程度很可能会超过9月份。

  “今年以来,置业需求持续释放,市场逐渐回暖,势头超过预期,抢房大战不断上演,追涨心理推动着房价不断升温。”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分院总监李国政预计,10月开发商的推货量还会增加,成交量也相对比较大,楼市表现依然活跃,一线城市领涨局面已经形成,从土地市场传导而来的热度还在持续,“银十”行情已无悬念。

  李国政认为,楼市调控政策并无进一步收紧的可能,在当前,政策效果已被市场逐渐消化的背景下,潜在购买力会在10月份得以释放。同时,一线城市住宅市场的良好表现,使得开发商不惜成本,高价吃进开发土地,又反过来刺激市场购买信心,引领市场预期高走。

  另一方面,上半年以来的融资量走高也为楼市持续量价齐升注入了“兴奋剂”。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今年以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市场的融资支持逐渐走高,最终达到历史同期最高点。而在“钱荒”之后,虽然这种趋势得以放缓,但短期内不会对房企的资金状况带来明显影响。

  年底或现“短期性”降温

  有市场人士表示,政策层面正在传出一些收紧的信号。中原地产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认为:“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至少有10个同比涨幅超过10%的城市年内很难完成房价调控目标。”这些城市或将在一定范围内,小幅调整调控政策,适当压一压房价上涨幅度。

  同时,房地产市场还对金融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而当前正向全国蔓延的房贷利率收紧将造成楼市的远期降温。业内人士认为,这必然给刚需购房者带来更大的压力,迫使一部分人推迟购房计划,从而影响楼市销量。不过到了明年,这一矛盾将会得到缓解。

  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秘书长陈云峰认为,银行收紧房贷对“金九银十”影响不大,但预计四季度成交量会减少三成。同时,房贷收紧趋势将会继续,不过,随着明年年初重新获得额度,楼市销售可能恢复。

  张大伟建议,政府应加强对地价的控制,从源头上压缩房价上涨空间。另一方面,应当加大住宅市场的供应,科学布局土地转让拍卖,缓解市场的非理性恐慌,并进一步加快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及时有序引导市场程序,形成市场理性预期。

  李国政认为,应在完善现有限购限贷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房产税试点,提高商品房的持有成本,打击炒房等“非市场”行为。“但要根本建立科学的市场调控机制,一方面,须促使金融回归实体轨道,另一方面,确保房地产业始终以科学健康的市场规律来发展。”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