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央行今日发布公告,进行800亿元人民币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4.10%。
这已经是央行本周第二次放水。周二,央行进行了880亿元6天期逆回购操作,算下来本周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1550亿元,为自6月初以来最大单周净投放规模。如何分析央行本周的净投放动作?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银河期货研究中心首席宏观经济顾问付鹏对此进行解读。
付鹏:本周面临着月末和季末,同时还面临着长假的因素,同时,在6月份我们整个钱荒的风险和压力下,央行主动采取调控,采取灵活的公开市场操作,主动向市场提供流动性,避免再一次的钱荒或者是资金短缺情况的出现。考虑到这几个因素的情况,央行最近这一两周集中性的货币投放行为就比较好理解。
本周以来,资金面连续出现偏紧的信号。一个是本周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1550亿元,结束此前连续三周净回笼格局。还有两个数据,本月前三周,四大行当月人民币存款负增长超过2020亿元;另外,Shibor1周利率、2周利率、1个月利率均有不同程度上涨。我们注意到,9月本身也是一个关键时点,既是月末,又是季度末期,加之中秋、国庆‘双节’叠加。6月底的“钱荒”局面会不会重演?
付鹏:从目前来看,我们整个防范措施比较好,而且银行为了应对月末的压力,实际上已经主动做出了一些调整。由于受到6月份钱荒的影响,其实市场普遍已经提前做出了反映,包括央行也在充分通过市场的灵活操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整体来看,这次面临的压力可能没有那么大。
另外,银行存款快速的负增长其实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都是一个常态。随着我们利率市场化以后,存款的争夺压力会非常大,而且各大金融机构包括民间机构也在逐步蚕食存款的增长速度,所以未来存款的负增长可能会变成一种常态。对于银行来讲,可能对资金的管理和压力可能会提出更大的要求。
[page title= subtitle=]
有分析认为,最近银行资金紧张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整个实体经济开始向好,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有上升态势,对银行资金需求开始增加;二是银行为了应对“钱荒”,采取大量吸收短期资金来弥补资金不足,现在短期资金到期,银行不得不还款,使得资金周转偏紧;三是第三季度末,银行面临银监会考核的因素。这次的资金面紧张和之前相比,有哪些异同?
付鹏:所谓的“钱荒”,从根本上来讲是短期的资产和长期的负债之间的错配,不仅仅是银行存在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很多企业也存在这个问题,这就导致在敏感的时间结点尤其是月末或者是季度末的时候,不仅仅银行面临短期资产不足的问题,很多企业也面临短期流动性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长期资产的变现能力和周转速度非常差,因此就不得不介入短期资金来弥补这种流动性的短板,这就会导致市场上短期资金的利率水平快速走高。
前期“钱荒”实际上我们没有做好太大的准备,而且对外环境方面我们也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因此导致6月份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个风险。现在来讲,第一,外围环境可能偏好一些,美联储宽松政策,QE的推出也保持了非常暧昧的态度,整个新兴经济体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也出现着资本重新回流的现象,资本流出的迹象在减少,外部的风险和压力对我们的影响有所减缓。同时,我们为了应对所谓潜在的资金成本快速走高的情况再次出现,这次打的是“有准备之仗”,公开市场操作更多的也是为了做好防范和准备,整体来讲,目前情况比6月份要好一些。
本周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1550亿元,有了央行的“力挺”,大额放水之后,银行市场“钱荒”问题能不能得到缓解,安全度过三季度?
付鹏:应该说“钱荒”问题缓解之后,安全度过三季度问题不是很大,最大的问题是能不能解决结构性的问题,这可能需要长期的过程。中国短期流动性和长期资产之间的错配关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比较严重,在任何一个时间结点上如果多重因素叠加,短期资本快速流动的话,其实很容易出现钱紧的情况。这个机制其实如果不切断的话,单凭着补水,实际上只能救急但不能解决问题。未来如果结构性问题不解决的话,我们的资金市场实际上往往会面临忽高忽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