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一股试图依靠借壳登陆A股市场的潮流蔚然成形。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9月24日的3个月时间,已经明确借壳上市的公司已高达17家,一场炒作垃圾股的盛宴再度来袭。
表面来看,借壳上市的好处多多:对买入绩差股的投资者而言,壳价值的存在避免了血本无归的风险;对借壳方来说,可以规避IPO的严格审查,快速实现上市;对壳资源所在的地方政府来说,保住壳资源不被退市,则政绩仍在……
但资金追捧垃圾股,没有流向更为优质的公司和行业,无疑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也背离设立资本市场的初衷。借壳上市的普遍存在,是导致资源配置扭曲的主要推手,这对A股市场的深层次负面作用远远超过其带来的短期“甜头”。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难题?《每日经济新闻》深入采访业界资深人士,以图找到答案。
一股借壳上市浪潮正席卷整个资本市场,时值9月,这一趋势似乎未有停歇之态。A股市场,正以自身独特的方式,通过盘活大量垃圾股,使其让出壳资源,来实现这一中国式的“优胜劣汰”。
A股借壳上市井喷
9月17日,预估值为18.14亿元的天楹环保拟借壳*ST科健,而后者曾一度陷入破产边缘,并历经近两年破产重整;同日,川化股份亦计划通过资产置换 “卖壳”;9月24日,金丰投资公告透露绿地集团存在向其借壳的意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初步梳理近期公告发现,自6月以来抛出重组方案的上市公司已高达十七家,重组规模、密集程度堪称史上之最,一股借壳上市浪潮正呼啸着席卷整个A股市场,而这一趋势目前似仍未有停歇之势。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8月份计划借壳上市的公司便达8家:8月1日预估值为30.83亿的陕汽集团拟借壳博通股份;8月2日作价约30.17亿元的神州信息拟借壳*ST太光;8月5日,估值为56亿元的济川药业拟借壳洪城股份;8月9日,估值为22.9亿元的长城影视拟借壳江苏宏宝;8月14日,中钢设备拟借壳中钢吉炭;8月16日,景峰制药拟借壳*ST天一;8月17日,合计约为24.94亿元的华夏视觉和汉华易美拟借壳*ST远东;8月28日,预估值13.11亿元的晨光稀土拟借壳银润投资。
此外,8月7日,海航资本以16亿元入主亿城股份,被外界解读为“买壳”;9月2日,估值130亿元的海澜之家拟借壳凯诺科技。在此之前,亦分别有多家公司遭遇借壳:6月3日,评估值为24.87亿元的宝鹰股份拟借壳*ST成霖;7月5日预估值约37.37亿元的鑫海科技拟借壳万好万家;7月23日,预估值为27.92亿元的昌源水务拟借壳香梨股份;7月25日亿帆生物及亿帆药业拟借壳鑫富药业等等。 另外,业内还传言9月初IPO撤单的水星家纺可能借壳上市,创业板IPO撤单的炫动传媒等公司也在寻觅壳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上市公司公布借壳重组方案后,其股价短期内便会接连暴涨,上演一出出造富神话:期间涨幅第一为江苏宏宝,8月复牌后连续12个涨停,股价从6.03元飙升至18.90元,涨幅高达213.43%;其次,8月底复牌后的银润投资连续10个涨停,最高涨幅达185.52%;*ST太光复牌后连续15个涨停,8月最高涨幅140%;9月复牌后的凯诺科技则连续8个涨停,最高涨幅达135.48%;洪城股份8月连续6个涨停,月内最大涨幅达118.4%……此外,远东股份、亿城股份8月也分别录得77.07%和57.09%的涨幅。
背后的利益链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场A股借壳上市潮,这样的趋势究竟会持续到何时?
曾先后供职于两家内资券商,参与数起借壳上市方案制定的Ken先生,向记者勾勒出了一幅当前借壳上市井喷背后的众生相:在ken看来,外界热议的IPO停滞仅是其中影响因素之一,因为从多数借壳案例来看,大量企业均因存在瑕疵而难以通过IPO审查,无论开闸与否,难以通过IPO方式实现上市。但这些企业可以在支付一笔“借壳费”后通过借壳实现上市,这样不仅可以绕开发审委的严格审核及700余家IPO排队大军,且相比IPO动辄两三年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借壳上市前后历时仅约一年时间。同时,对被借壳公司及其大股东来说,在得到一笔不菲报酬的同时,也避免了公司退市的风险。
其次,在整个借壳上市环节中,地方政府往往起到关键作用,Ken指出:地方政府辖区内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寡不仅是脸面问题,还会被纳入其政绩考核范畴。因此,地方政府对当地存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的“保壳”行为往往会给予各种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上证所和深交所2012年出台并生效的退市新规,由于监管措施和退市指标的完善,在2015年A股市场很有可能会迎来一波退市高峰。“现在开始保壳的时间段正合适,越晚则变数越大,而在借壳重组中,地方政府都会向重组(借壳)方提出不准迁址的条件。”Ken表示。
再则,不可忽视的还有中介及投资机构的作用。“IPO暂停后,投行业都在寻找出路,并购重组成为其不错的发展方向,并且政策也有明显倾斜,不少券商都已组建专门从事并购的团队。”Ken谈道,与此同时,借壳方的创投PE们也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甚至主导作用:例如企业与PE可能签订过包括盈利、上市期限等对赌条款,违约的话就要回购股份;还有一些PE出于基金存续期、投资回报率等方面的考量,希望尽快获得退出渠道从而会给企业施加压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曾经折戟IPO的海澜之家便留守着挚东投资、江阴晟汇、国星集团和万成亚太4家PE,其持股比例合计18%。而借壳江苏宏宝的长城影视股东名单中潜伏着横店控股、惠风投资和蓝山投资等8家PE,持股比例合计14.69%。另外,诸如景峰制药若借壳成功,则包括私募大佬郑伟鹤在内的多家PE可望全身而退。而从上市公司投资者角度来看,也乐见重组之后股价短期内的暴涨。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大量借壳需求的产生,盘活了存量壳公司,也“解决”了大量壳公司的退市问题,并避免了来自地方政府、投资者等方面因股票退市而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压力。
从借壳方到壳公司再到投资者,从券商到创投PE再到地方政府,这似乎已形成一个巨大的利益圈。而眼前A股的借壳上市潮,也正是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演绎着中国式的“优胜劣汰”。
然而,看似多方受益的背后,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实则对证券市场长远利益以及运行机制已形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