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业面临挑战 金融系统脆弱性提高

2013年09月25日 17:43    来源: 山东商报     

  银行业是金融行业中的基石,随着互联网企业对传统金融领域的渗透以及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进程不断加速,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压力,“指尖上的银行”应运而生。

  手机银行 移动金融领航者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随着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升级等,手机已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金融服务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手机银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掌上银行”,更因其方便实用,也有人称之为“指尖上的银行”。

  IT让金融无所不在,以前是银行在哪,客户到哪去,如今客户到哪,银行的服务就到哪,未来金融服务更多的在手机上,客户走到哪,银行就在他口袋里,就在他的手里。

  据了解,手机银行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用到银行排队,随时随地就能办理除了取现之外的很多金融业务。记者采访中看到,基本上各家的手机银行都能办理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话费、缴水电费、购物、投资理财等业务。“节假日期间,很多银行网点都不营业,但是有客户又有理财需求,想买卖黄金、国债等理财产品,这时候手机银行就派上用场了。”农行山东省分行电子银行部高级经济师王新颖说道。

  手机银行的这些业务,客户通过网上银行也能办理,手机银行的优势在哪里?“一天24小时,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坐在电脑跟前的,但是不管去哪里,手机随时随地都带在身边,开通手机银行业务后,相当于24小时将银行带在身边,比如身边没有电脑时,我们依旧能通过手机转账汇款。”王新颖表示。

  各家银行在手机银行的增值服务上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例如,招商银行手机银行在现有转账、缴费、支付等功能外,又推出金融资讯、专享理财产品、信用卡还款等多项免费增值金融服务。光大银行推出瑶瑶缴费,客户能享受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轻松缴费之旅”。

  微信银行升级 微理财成时尚

  社交平台移动端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眼中的新阵地。数据显示,到今年上半年,我国微信用户超过4亿户。微信5.0版刚上线不久,多家银行纷纷抢驻微信平台,在人们崇尚“微生活”的背景下,“微理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微信推出之后就受到很多人的追捧,随着使用群体的增多,它的热度已经蔓延到企业领域。记者近日了解到,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多家银行开始抢占微信平台,纷纷推出微信公众账号。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多个银行不仅总行开设了微信公众账号,分支机构也有微信公众账号,不过微信账号所做的最多的就是定时推送信用卡刷卡优惠活动、最新的理财产品信息等资讯。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银行发力微信公共平台,赋予了官方微信更多功能。7月5日,中信银行就宣布该行信用卡官方微信服务平台“包打听”正式上线,官方微信可以实现为用户提供账单查询、在线办卡、促销活动及特惠商户查询等多项金融服务功能,同时,还为用户定制了亲友附属卡推荐办理等专属性服务。

  7月8日,招商银行正式推出“微信银行”,这不同于之前只是推送优惠信息的信用卡微信公众账户,而是将业务拓展到了借记卡,按照该行负责人的说法,“微信银行可以实现借记卡账户查询、转账汇款、信用卡账单查询、信用卡还款、积分查询等卡类业务,还能实现贷款申请、办卡申请、手机充值、生活缴费、预约办理和跨行资金归集等多种便捷服务,还能预约网点排号。”

  信息技术推动创新 商业银行IT技术跳跃式进化

  从这些年来看,银行的发展最早是依赖柜台,后来慢慢发展到电话,不到柜台通过电话就可以办一些业务,然后发展到银行卡,后来发展到ATM机,发展到POS机,然后发展到网上银行,现在发展到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国内商业银行的IT技术正经历着“跳跃式的进化”。

  以微信为例,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已有十余家银行相继开通了微信服务,毕竟,微信数以亿计的用户不容小觑。

  较之此前的短信推送,微信有着“先天”优势。“一是信息量较大,微信可以图文并茂,可以互动;二是成本较低,因为微信的使用只与流量挂钩,又有朋友圈的功能,大家都愿意转发,具有客户相传的口碑效应;三是契合银行的需求,满足客户的需要。”业内人士表示。另一方面,微信庞大的用户数量令银行信心满满。截至今年第二季末,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同比增长176.8%至2.358亿。从2011年1月正式推出至今,也不过是两年多的时间,却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的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一些短程通信技术,传统的如红外、蓝牙,新兴的如RFID、NFC等都可能涉及到移动银行业务前端的变革。新技术带来的是风险,也是机会,未来移动银行业务必然逐渐会采用这些新的技术以解决诸如安全、准确、效率等问题。

  银行业面临挑战 金融系统脆弱性提高

  随着智能手机及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网络)的普及,在银行、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APP(第三方应用程序)商等的共同推动下,移动金融继续爆发式增长是业界共识。

  业内人士表示,在第三方支付及APP公司创新极为活跃,银行同业竞争不断激烈情况下,银行须真正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切实的行动,要从卖产品向服务客户转变。据调查,70%以上的客户对手机银行安全性表示担忧,居各种问题之首。因此,严把安全关是打造手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金融的核心始终是把剩余资金转移到需要钱的人手中。做金融最根本的就是做信息,无论是做银行,还是做资产管理都是如此。对银行来讲,吸纳存款后把钱放给谁,必须预知这个人拿到钱以后的还款能力,这就需要大量信息。而互联网恰好汇聚了海量信息,由此使得资金能够比较快地进行撮合。另外,互联网金融还有一个特点是将小额零散的资金发挥到极致,货币供需两端都是微型的,货币停顿的时间比较短。这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在谈到以大数据为主要卖点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时,华东师大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这样表示。

  不过,将金融与互联网绑定在一起,风险问题也变得不可小觑。在黄泽民看来,首先就是从违法犯罪角度看,攻击银行网站、盗取个人金融信息的情况也很多,所以对金融网络安全的问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也在提高,但安全性并没有提高。光大事件对中国在互联网上进行金融交易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防止风险在瞬间产生。中国股票国债市场都是有形加无形的市场,我国的交易市场也是全球最早采取无纸化交易的市场之一,无纸化的好处就是效率高,但脆弱性也很强,风险一触即发,后面很多程序化的跟风盘一涌而现。因此对监管层来说,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是个课题。 本报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