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报道天津一家医院的医生护士受企业贿赂,强行给孩子喂“洋奶粉”,把奶粉业隐秘的医务渠道销售摊在了大家的眼前。
国家主管部门紧急应对事态,17日连夜下发通知严禁医疗机构及其人员推销宣传母乳代用品。然而,这次奶爸奶妈们有看法了:报道不过揭开了“皇帝的新衣”。
记者近期有幸经历了生儿育女,发现只要有去医院听课的,各大奶粉品牌肯定无孔不入,不但公然派发赠品,更加大规模收集准父母各种资料,成为其产品日后推广的重点。
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些医院里《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都被制成了宣传画放在当眼处,宣称厂家不准提供设备、资金和资料,也不准赠送产品和做产品展示。这,难道不是在挑战准父母的智商?
是“洋奶粉”错了?无论是什么品牌的奶粉,实际上都对掌握着巨大消费群体的医务渠道垂涎三尺,只是资金和品牌力大小有别,最终“洋奶粉”占据了优势。“说白了,只要花钱,合作的方式就很多。”有奶粉业人士如是说。
是医务人员错了?实际上,勤勤恳恳服务孕产妇的医务人员是主流,不然“第一口奶”的矛盾早就大面积公开激化。但一条孕产妇的通讯方式可以卖10元~20元,奶粉商到医院“轮奶”要投30万~50万元。面对真金白银而不心动,这确实要足够的定力。
是父母错了?有统计显示,目前近六成的中国母亲会给新生儿喂母乳,而这个比例在孩子5个月时下降到14%,全球平均水平则是38%。
中国香港卫生署在2010年成立“香港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专责小组”,负责制订一套适用于香港的守则,但主要还是靠鼓励奶粉商和分销商自律遵从《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和自行监察其市场销售手法。
不过,在伦理失范、规则失灵和市场失序的共同作用下,奶粉商削尖脑袋进入医务渠道不过是医疗保健行业里众多深层次矛盾的冰山一角。想依靠奶粉行业自律而规范,或寄望主管部门下发通知而化解,不过是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