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多美滋行贿医院遭央视曝光 专家称违法成本太低

2013年09月18日 06:5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8日讯(“民生说道”记者臧允浩)9月16日,央视曝光天津多家医院收受乳企贿赂,包办婴幼儿“第一口奶”乱象严重。多美滋、美赞臣等奶粉品牌榜上有名,其中多美滋给医院行贿的“打款明细”也遭披露。

  中国经济网记者致电多美滋公司公关部经理王慧颖,对方拒绝接受记者采访。不过,据9月17日央视消息,多美滋中国已向其发布声明称:“对中央电视台关于多美滋在天津一些医院推广奶粉的报道,多美滋中国表示非常震惊和重视。将立即就此事展开调查”,并强调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严格遵循中国的法律法规,包括《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并为此设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有违反,将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美赞臣公司对外事务总监陈小敏则以“目前在外出差,对此事并不知情”,回应中国经济网记者。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称,多美滋等乳企在很早之前就积极寻求医务渠道。这种争夺“第一口奶”的现象,其实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与背后巨大的利益相比,违法成本太低,所以企业才会争相如此。

  医院包办婴儿第一口奶 或与乳企存利益链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为了抢占市场,不少奶粉企业不惜拿出巨资贿赂医生和护士,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医院给出生婴儿喂食自家品牌的奶粉,使孩子产生对某个奶粉品牌的依赖,达到长期牟利的利益。

  央视记者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来到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发现,医院奶粉都是包办服务。该院护士称,根据医院规定,住院期间不准自备奶粉,院方会为婴儿提供。但究竟是提供什么牌子的奶粉,该护士则不愿意透露,还推称视婴儿情况而定。但该院护工却告诉央视记者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答案:奶粉是根据楼层定的,这层是多美滋,上层是美赞臣。

  一位曾在多美滋公司工作过的天津区销售主管向央视记者透露,他们基本都会给医院一些赞助费,大概一年有几十万。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医院每个楼层基本都被各个厂家的奶粉瓜分了。“如果我们要是维护的不好,医生不满意的话,那我们可能下个月就会被换掉”,而这个维护主要就是指费用方面。

  上述人士还向央视记者发来一份打款明细,里面记录着今年1月份至7月份,多美滋公司给天津多个医院的打款明细,其中不仅包括医院的名字,还包括医生的名字及支出金额、银行卡号等信息。记者粗略统计,多美滋奶粉给每个护士、医生的款项在几百元到一万元不等;每个月的汇款总额,大概在30万元左右。

  对于这份资料,央视记者随后通过核对账户名字、卡号的方式,验证账户信息基本属实。而央视记者又走访了多家医院,发现打款明细单上出现的医生或护士也确属于相关医院。

  乳企违规成本低 学术活动成行贿手段

  央视记者还以乳企人员的身份约访了一位“打款明细”上出现的医生,该医生称要想和医院接触,需要乳企组织召开一些学术活动,厂家出一两万的赞助费,而这些活动只是幌子,其目的是给医院送钱:“讲课的有讲课费,参会的有车马费”。但这样只能让奶企与医院保持良好的关系,如果想成为院方的指定奶粉,还需要更大的开销。

  不仅仅是医院里有一定职位的医生在出卖新生儿“第一口奶”,连护士也在和奶粉企业合作赚钱。

  据悉,一些医院并不为初生婴儿提供免费奶粉,但很多产妇会询问护士哪一款奶粉好。护士会借机推荐,若推荐成功,则会获得到奶粉厂家的一定提成。

  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了《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医疗机构的国家工作人员,在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采购活动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销售方财务,或者非法收受销售方财物,为销售方谋取利益,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的规定,以受贿罪定罪处罚。

  卫生部也于2011年推出《母乳代用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在婴儿出生0到6个月里,任何奶粉品牌都不得做销售宣传,只有在产妇有严重疾病等特殊情况下,才建议使用奶粉代替母乳。

  而在此背景下,奶粉厂家和医院为何仍然“顶风作案”呢?曾经担任某奶粉品牌天津区前销售经理的人士向央视记者透露,如果我们不做“第一口奶”的宣传的话,我们的奶粉是卖不动的,因为公司的指标年年在增涨,“要求市场份额必须第一的”。因此,仅天津区域用来“打点”的费用一年就330万,“每个月都全部用光,现在目前我们的费用都有点超,这还不算额外再拨款” 。

  宋亮则向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监管不够、企业违法成本低,甚至地方权力寻租,是让这种“第一口奶”乱象成为行业潜规则的重要原因。

  微博认证为上海大学广告-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的张祖健教授也公开表示:应该深度思考这个问题,其中涉及企业伦理、医院伦理,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规制的建设。此事引起社会关注后,需要政府,法律以及专家研究的跟进。如何梳理和清理这些商业渗透造成的伦理黑洞,希望能听到有深度的建设性意见。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