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称,中国 (上海)自贸区将在10月1日正式启动,先期将启动56项试点,包括少部分金融开放内容,今年年底前再启动42项试点。
昨日 (9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上海自贸区细则先期讨论时,包括100多项试点,讨论后决定公布的是98项。现在,前两批试点内容加起来共96项。
“可能还有一些试点没有公布,准备放在第三批。也可能一小部分试点选择不公布的形式,由相关部委对投资企业作酌情解释。”该知情人士称,可见自贸区试点开放充满波折,也打了折扣。
先期试点利好制造业
金融放开步伐稍缓印证了多位业内人士此前的预估。而这将对金融和服务业外资进入自贸区造成影响。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金融业开放争议最大,曾遭银监会和国有银行激烈反对。利率市场化将使国有银行失去在央行指导下的依靠存贷差获利的垄断优势,服务和优质理财产品的缺失,将使国有金融机构在完全市场化条件下不具备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资本。
而人民币资本项下开放,则面临着资本外逃或热钱涌入的难题。此外,如何防范自贸区内外因政策差异导致的套利,也对监管部门形成了考验。
也由此,上述知情人士称,自贸区开放政策将以“小步快走”的进度,先期放开“外资三法”的限制,再逐步放开金融领域。
从上海自贸区开放的初衷来看,主要是针对服务业和金融业开放,鼓励离岸贸易甚至期货贸易。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自贸区政策落地初期,对金融业的开放口子不可能很大。该知情人士称,先期开放的56个试点,主要在贸易、航运和物流方面,因为中国在制造业开放方面有一定基础,监管相对容易。
这对外资制造业以及以外销为主的加工贸易企业吸引力较大。《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过的《企业抢滩上海自贸区:两万余元注册20平方米》也证实了这一判断。
金融服务业脚步缓慢
上述知情人士称,从此前了解的情况来看,金融服务业开放可能被“暂时卡住”。
金融业开放被认为是上海自贸区开放的最大亮点,也是开放的关键点。但从目前来看,金融业开放遭遇的反对声音较多,只好采取分步开放的方式。
也由此,有资质的金融股权投资外企先期进入可能受限,比如被限制进入,或持股比例受限不能控股,或不能大规模开展人民币业务等。而这些政策和开放力度对于增速放缓的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行业来说,至关重要。
一位软件企业高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外资企业最关注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和金融业开放力度。
如果这些政策不能真正与国际接轨,自贸区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境内关外”,那么这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度并不是很大。
以信息安全为例,国外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管与国内有着很大的不同。“上海自贸区如果做不到放开对互联网的一些限制,那么国外的软件发包商可能就不会给中国订单,因为他们可能认为国内的信息安全措施侵犯个人信息隐私。”该企业高管称。
他还认为,目前,发达国家提倡产业回归,在产业回流的不利形势下,若想持续吸引外资企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企业投资中国,需要有新的开放政策,比如金融放开尤其是在外汇管制方面。国内对于外汇汇出额的上限限制,使外企认为结算并没有完全实现便利化。
而这三项中无论哪一项若真正放开,都将对国内监管形成巨大的挑战。
对此,一位沿海经济开发区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上海自贸区在金融方面的开放力度只可能达到香港的两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获悉,上海自贸区讨论之初的负面清单达100多页。知情人士透露,各部委都把不想开放的项列入进去了。